一个商品,火爆到出圈的时候,往往离崩就不远了。
前一阵Labubu这个玩偶风靡了全球。普通版被爆抢不说,限量版甚至拍出了百万元以上的高价。这股风潮直接将泡泡玛特的市值推上了一个新高峰,从今年4月110港元出头的股价,一路拉到了最高283.4港元。
整个社会都被这个神话般的事件震撼了,为什么全球的影星、富二代都会争相追逐这个小小的产品?投资人、企业家和经济学者则在思考,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究竟泡泡玛特有哪些过人之处?这究竟是一个计划中的结果,还是一个被命运砸中的彩蛋?
但不过半个月时间,它的价格已经崩盘。确切地讲,是从被炒作的高位崩了盘。整盒6个的价格从被炒高到的1500~2800元,掉到了650~800元,一个隐藏款的价格从4600元跌到了2000元左右。
Labubu开始回归身为一个IP盲盒的本来价值,且相对其他盲盒来说还是高价且富利的。
泡泡玛特在6月18日开启的全球预售,推出了400~500万件产品,供需关系的根本变化让投机者失去了依仗,自用型消费者也摆脱了跟风的人群。
泡泡玛特仍然是继续得利的,崩塌的不过是看到火了以后一头冲进去的黄牛和那些特别喜欢显摆的消费者。
其实,一样消费商品,在社会上变得人尽皆知、万人追捧的时候,就说明它无论在价值上还是价格上都已经到达顶峰,甚至可能有不少夸张成分在内。
几百年前荷兰的郁金香,早些年风靡全国的红茶菌、脑白金,近些年针对年轻人的球鞋、手办和针对中老年人的普洱、茅台,或多或少都说明了这一点。
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劣势,是他们将接上最后一棒的根本原因。
有人要说了,并不是所有爆火高价的东西都会崩的,例如和田玉、限量款的包包都曾经爆火,还有那些名画古董,价格虽有起伏,却谈不上崩盘。
但作为普通消费商品,事实上很难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性的爆火热点。普通人所看到的神话背后,都有着资本与市场运作的推手。大多数商品经过了助推也成为不了热点,这取决于不同的操作能力,也和时势和运道有关。
少数商品从逐渐加热到爆火的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商、经销商、早期入手的收藏家和投资人,甚至包括黄牛,都早已得到了各自应有的利益。
在Labubu之前有过迪士尼的琳娜贝尔和星黛露,一度也有收藏者、黄牛和盗版者收获颇丰,以至于官方也不得不出手来打击这个行为。官方的心态其实也很微妙,没人炒不好,炒得太热乎了也麻烦。
而往往从它真正爆火的那一天起,就是上述所有人开始最后一轮套现的时刻。尤其是生产商和经销商还能借着余热继续赚取利润。之后再参与这个游戏的人,除非掌握高超技巧,快进快出,还要持有盈利之后绝不恋战的心态,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们回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不可能有某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特质,在一瞬间就能迎合了所有人的诉求!之所以能迎合,是操盘者刻意包装出来了某种内在气质,那种气质经过了他们长期的对社会用户心理的研究,然后巧妙地嫁接在某一个商品上,而这样商品也确实能对此有所体现,但也确实无法全部承载。
无论是使用价值、情绪价值,以及收藏和投资价值,就算被炒得很热,回归本真状态也是早晚的事。
茅台和瑞幸合作的联名咖啡,大热时,到处都要排长队,慢慢就平息了,甚至很少看到了。
再例如小米SU7,一出场也是立即得到追捧,不少人愿意加价,想先开上,后来就比较稳定了。
差别在哪里?就是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区别。当爆火出现在一个细分高端人群中的时候,由于人群和商品的总量都很有限,流通换手的比例也不高,因此价格和热度都不容易崩。大部分社会人群会参与评论,但不参与交易活动。
一个新兴行业,火爆到出圈的时候,往往离崩也不远。
多年前光伏和新能源产业,太阳能电池板几乎恨不得要铺到每一家居民的屋顶;当年的所谓OTO行业,一时间满大街都是扛着菜刀厨具去上门做菜的厨子、用电动车载着按摩床走街串巷的技师;还有互联网金融、干细胞和基因等等,几乎每一个火爆到连退休老人都不得不听说几句的行业,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这又是什么原因?
商品还比较简单,作为消费者只需要关注它的最终呈现,而它与消费者发生的关系也只是一次性的购买;而投资行业则复杂一百倍,一般群众很难理解其整体框架和运营原理,能看到都只是非常浮华、经过了无数道包装的表象,参与包装的人有从业者、销售员、无良的所谓大咖、跟风的媒体、还有所有比自己早一步参与其中的亲朋好友。
一个行业或一项业务与投资人发生的关系和购买商品不一样,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投入、维护、复购、并期待回报和收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有无数环节可能出现问题,而当问题累积到一定时候,唯有该行业内能总揽全局的人有能力厘清并做出决策,而如果那个决策是撤退或转型的话,所有被表象吸引而参与的人都会成为代价。
任何新业务、新商业模型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累积,并没有多少让普通人一望即知的感兴趣的地方。如果有,一定经过了各种包装润色,或许就是想通过引发社会热点进而有机会赢得政府的支持。
无论怎样的目的,手法都是大同小异的,相当于将一篇专业论文写成报纸花絮版面上的小科普,其实这是需要极高超技巧的,同时也有大量空间去夹带私货、断章取义甚至偷换概念、似是而非。在利益的驱动下,昧着良心大吹法螺的人当然是不绝的。
不少这样的行业和概念火爆过一阵后,逐渐又趋于平淡。搞流量的、开课的、贩卖焦虑的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不少当时的风云企业却陷入了财务危机、并购困境。
其实普通人当遇到一个新的业务模式或者新行业,在考虑参与之前务必要问这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业务或行业里终端买单的人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会买单,而不是其他选择?
第二,这个业务或行业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往解决方式相比本质的差别在哪里?逻辑上通顺吗,法规上核准吗?
第三,整个财务模型的底层最大的成本变动和风险敞口是怎样的?说的更通俗一点,最大的
一笔
开支会花在什么地方?而情况最糟又会变什么样子?
然后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你身边有那么几个特别喜欢夸夸其谈、各种显摆的人,他们经常追逐各种热点并且热爱股票、彩票、开店、投资赚快钱,那么只要他们谈起了那个业务或者行业,并且觉得很有意思的,你就躲开就对了。
而一个人,一旦火爆到出圈的时候,离崩也不远。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人设崩塌,甚至包括常年作为精神力量的企业家……
人火都是因为人身上的一个点,切中了当时的社会认知需求。而当火了以后,所有都会关注这个人的所有其他方面,尤其是媒体。
这方面毫无问题,就会去翻出其他的言行;现在的言行没问题,就去看年轻时的;公域的言行没有问题,就去翻找私德;本人没有问题,还可以去查他的家人亲属朋友乃至前同事。
要是一个人经得起这么查,大概率得是个多严苛自律的主啊,那么基本上没什么东西可以拿来火吧,要有,多半也是挂在墙上以后的缅怀了。
所以,做人最好不要太火,后果很严重。像我这种一旦真火了就想躲的人,本质上讲火不起来是合理的。
做商品、做企业、做创新事业,都不要太火。默默耕耘的时间越久,能承受的热火程度或许才越高。
老子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人要一时风雨之威、夏花之绚烂,也有人要的是如天地之自然长久。你要的是什么呢?
No.6452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捷
作者:财经管理作家,著有《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职场经济学》和《史上职场风云录》。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