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收手吧!曾几何时,你们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让美食能快速送达。然而,如今的外卖平台已逐渐变味。过度的补贴战导致商家利润微薄,甚至被迫使用劣质食材以维持运营,严重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同时,骑手们为了赶时间超速、逆行等违规行为屡见不鲜,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而且,外卖包装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是时候让外卖平台反思并做出改变了,别再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要为人们的生活和环境负责,收手吧,还生活一片净土。
2025年盛夏,中国外卖市场的“硝烟”愈发浓烈。在这场看似繁荣的盛宴背后,部分餐饮商家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7月14日晚间,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公开发声,揭开了这场“补贴大战”的另一面。她向《BUG》栏目表示“平台现在精准的发券,运用大数据直接拦截顾客,又引导商家补贴配送费,实际上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导致)堂食的竞争处于劣势。大家都去点外卖了,堂食的客流量会越来越少。”
她直言,不同的平台,补贴比例不一样——饿了么和京东,承担的相对会多一些。美团市占率有优势,所以它的补贴是少的,商家反而要出得更多,要配合它的游戏规则。
刘京京还预言“当他们(外卖平台)停止补贴时,整个价格体系都已经被摧毁了。”
以下为对话刘京京的核心内容,经过不改变原意的精简:
《BUG》:你为什么会突然选择发声?
刘京京:我呼吁停止内卷式补贴、停止不公平竞争。我知道人微言轻,但如果发声能够唤起大家的共鸣和对市场现状的关注,也是值得的。我看到了大家在留言中的支持,和朋友圈的转发,也了解到相关部门在行动,接到了平台希望沟通的信息。
我相信曙光就在前面,大家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放心消费,真正繁荣的市场。
《BUG》:之前也有外卖补贴,和这次有什么区别?
刘京京:一直以来,外卖市场都是高速发展的,这本身对堂食的影响就比较大。因为外卖平台有足够的流量控制权,对一些商家来说,面对平台只能去服从游戏规则。比如,平台一直以来是引导商家补贴配送费的,这对堂食来说,是不公平竞争。
消费者应该是选择堂食还是外卖?如果外卖享受了便利性,按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配送成本。但现在平台引导商家进行配送补贴,这就等于消费者不用付出额外的配送成本,但实际上,这部分配送费多数由商家承担了。
这就养成了更多消费者的外卖习惯,都足不出户;也许有的就在餐厅楼上,都不愿意去楼下的餐厅吃饭。因为线上可能会更方便也更便宜,因为没有承担额外的配送费。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外卖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从几千万单到上亿,去年是日均1亿的单量,今年7月已经达到了2亿多单,这对市场生态的影响非常大。
因为其中有很多“零元购”的补贴,或者高额的比如“买16减16”的券,促进了非理性消费。外卖单量是去年的两倍多,但人们吃饭不可能由一天三餐改为吃六餐、七餐。那大概率就是原来堂食消费转化成了外卖;原来没打算喝奶茶的,他现在“零元购”。
《BUG》:消费者很喜欢“零元购”,您作为商家怎么看?
刘京京:“零元购”大家都没收益,本身商家连成本都不够,平台也去补贴费用。其实我之所以会发声,是因为现在的平台补贴,对于它本身也不是好事,这个钱不可能持续补贴下去。当他们停止补贴了,整个线下餐饮的价格体系就已经被摧毁了。比如,你1块钱喝了一杯咖啡,但是当你5块钱喝的时候,就会觉得贵了,但实际的成本可能需要3块多钱。
《BUG》:有人觉得这种生态是暂时的,没那么大的影响?
刘京京:目前,整个生态是畸形发展的,这不利于生态里的各方,最终消费者所吃到的产品,可能是品质下降的,或者分量减少的,甚至是先提价再补贴的。因为最终成本得有出处,赔本的买卖持续不下去。有些商家要生存,就可能会铤而走险的降低成本。
但对很多品牌商家来说,降价是有底线的,要注重自己的美誉度,那大家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艰难。比如我们想提高品质,想把熬粥的食材都提升为有机谷米和地标好食材,但这些食材成本就高,在目前的外卖无序竞争中,补贴成本支出又在加大,商家的压力就会更大。
《BUG》:商家压力更大了,会导致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刘京京:大家不得已,就需要降低发展速度。因为现在的市场生态是不健康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且还愈演愈烈。如果这么下去的话,去堂食的人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大家越来越习惯于低于成本价消费,如果持续下去,市场秩序就会彻底被破坏掉。
《BUG》:难道商家在平台面前就没有话语权?
刘京京:原来大家可能会认为,是平台花钱补贴,误以为是我们占平台便宜,其实是平台裹挟商家,商家不得不参与补贴。因为你不参加,就没有流量——消费者在手机上点外卖时,大概率只会看前面的两三页,后面基本不看,如果你不参加活动,也许就会被淘汰。
此外,顾客肯定是在意优惠活动的,如果其他商户都参加活动,但你不参加,这就会造成不正当竞争,越来越催生低价的消费,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消费。这种不正当的低于成本价的倾销,我认为是应当改变的。
我觉得需要让大家了解实情。
《BUG》:哪家平台更过分一些?
刘京京:首先我不是针对任何一家平台。而且各家平台对我们这些有代表性的连锁品牌是沟通比较多的,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健康发展。但现在,尤其这两周的疯狂补贴,我认为是失控的。
《BUG》:今年的补贴之下,各平台单量谁更大?
刘京京:单量上肯定有差别。美团本身的市场份额将近70%,所以它还是有既有优势的。包括王莆中(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也说了,他们可以用更小的资源,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市场占有率的优势,所以美团的补贴是自己出的少,商家出的更多。因为商家在美团的单量更多,就肯定要配合他们的游戏规则。
《BUG》:可能堂食商家这次影响较大,那么外卖商家是不是会发展得更好?
刘京京:外卖商家也受到了影响,单量在上升,但利润在下降。原来没有这么大的补贴,也就不会让商家出这么多钱,现在补贴加码,养成了消费者低价消费的习惯,当没这么多补贴,单量就会下降,因为顾客不愿意接受原价的消费了,这种消费者的习惯养成,对长期是不利的。
《BUG》:有的商家选择给到店自提做优惠券,让消费者免费喝奶茶,是不是也能吸引用户到店进行另外的消费?
刘京京: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因为本身这种“羊毛党”就是一杯奶茶,他到店去会喝两杯奶茶吗?而且他已经习惯了比如一块钱或者一分钱喝一杯,他会花八块钱再买一杯吗?他一定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包括美团王莆中发言也说了,他知道这是泡沫,知道是对各方都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个时间会发声,因为之前其实一直都存在这种补贴。但现在对各方都不利了,原来对平台可能还是有利的;而现在这种混战,这种疯狂的补贴对平台也是一种伤害。
《BUG》:谈到补贴,商家补贴比平台多,为什么?
刘京京:市场份额最大的平台,比如外卖补贴一共是10块钱,那他就出3块,商家出7块。配送费比如说5块钱,我们作为连锁商家,平台会给一些补贴,有些小商家可能还没有补贴。比如6.5元的配送费,平台出1.5元,商家出5块。
在消费者那里,配送是免费的。比如实付28.88元,商家承担7.15元,平台出资3.7元。不同的平台,补贴比例也不太一样,饿了么和京东,平台承担的相对会多一些。
《BUG》:其他两个平台呢,补贴比美团多吗?
刘京京:这两周最激烈的是美团和饿了么(淘宝闪购),饿了么就得花更高的成本,去跟美团抢占份额。京东其实在后半场的疯狂补贴大战中,是没有跟进的。前期京东作为一个新进者,有一定的营销措施,推出了一些补贴,相对还是出得多一些。
《BUG》:假设配送费都是6.5块的话,饿了么和京东,会让商家补多少?
刘京京:因为阶段性不一样,其实各家活动力度是不太一样的。相对来说,总体下来都是饿了么和京东两个平台补贴得多一些。
《BUG》:您怎么看王莆中提到美团外卖业务利润4%左右?
刘京京:其实从财报可以看出来,美团的年利润是几百个亿。那么餐饮占比是多少?其实报表当中都有体现。因为整个餐饮外卖的盘子太大了,所以说4%的利润也相当可观了。
《BUG》:一旦补贴停止,您认为会怎么样?
刘京京:当消费者习惯了低价消费,他就不会再去原价消费了。如果消费者本身非常习惯了非常低价消费。首先这个成本要有人承担,一旦商家不挣钱了之后,有些无底线商家他可能就会降低品质,降低食材成本,降低份量,这都是有可能的。
《BUG》:您对行业有什么建议?
刘京京:我觉得大家应该去构建一个长期共赢的生态,不能竭泽而渔。商家都没了,外卖还送什么餐?现在外卖它也是一个生意,那么消费者选择外卖也是一种补充。我们支持这种市场发展。但它要理性发展,应该良性竞争,而不是利用优势地位,利用数据的垄断性。
因为现在都精准发券,运用大数据直接就拦截了顾客,包括补贴配送费,其实是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导致堂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家都去点外卖,堂食的客流量就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非理性的竞争,非公平的竞争,导致市场失衡。所以我们需要改变现状,希望能够重在长远的健康发展。不是昙花一现的表面繁荣,而是细水长流的生态共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作者: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