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只有3家,那现在是什么情况?
“世界五百强”作为最权威的全球排名,不少国家、企业都以位列其中为荣。其每次变动,都能引来无数媒体记者的吹捧。
最一开始,美日的上榜企业占到了六成的位置,而中国仅有3家。
不过时移世易,如今的中国却是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反观曾经拥有半壁江山美日,却如残花败柳,如今已没几家了。
30年兴替,中日美三国的兴衰史
1995年《财富》首次发布这份榜单时,美国以151家企业霸榜,日本紧随其后有149家,而中国仅有3家:中国银行、中石化和中粮集团。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024年,中国上榜企业达到133家,而美国则降到139家,日本锐减至40家。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三个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所导致的。
美国的企业数量虽然从151降到139,但依然牢牢占据科技和金融的头部。
像苹果、微软、亚马逊这些巨头,光是一家的利润就超过中国很多企业的总和。比如苹果2024年利润高达969.9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四大银行利润总和的1.5倍。
美国企业的领先之处在于,它们掌握着全球价值链的顶端。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英特尔、高通等公司控制着芯片设计和核心技术,而中国企业近几年来虽然有所突破,但还是比不上的。
当然美国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制造业空心化导致部分传统行业下滑等等。
日本的问题就大得多了,从149家跌到40家,雪崩式衰退,而这一现象也不是没有预兆的。
当年评选世界五百强的时候是1995年, 可日本的泡沫经济早在1990年就破裂了,日本 GDP 增速长期在 1% 以下徘徊,很多企业虽然庞大,但是缺乏扩张的动力。
还有就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成本上升,也因成本问题,日本在2024年上半年就有超过5000家中小企业破产。
日本曾引以为傲的汽车和电子行业, 现在已经在中国和韩国的双方攻势下节节败退。
比如图索尼,从消费龙头沦为“代工工厂”,而丰田虽然还在榜单上,但利润只有特斯拉的三分之一。
中国从3家到133家,称赞一句逆袭神话也不为过吧。这一现象,其实也和三个地方脱不开关系。
最要说的就是改革开放,这一政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红利。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像国家电网、中石油这些国企通过海外并购迅速扩张。
后来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让中建、中车在海外基建市场大放异彩。
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华为、比亚迪、大疆这些企业,用创新科技打破了西方垄断。
不过发展的虽然快,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要解决。
中国上榜企业的利润没其他国家高,大部分都位于榜单的中后位置。
2024年总利润只有美国的43%,平均利润不到美国的一半,而且40家企业利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3家甚至亏损。
这说明我们还需要从“做大”转向“做强”。
具体行业,谁有优劣
具体到行业, 中国在能源和基建领域优势明显。
国家电网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三,中石油、中石化也稳居前十,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和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
在汽车行业,奇瑞、吉利等10家中国车企首次集体上榜,带动电动汽车出口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
但在科技领域,中国还在追赶,虽然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崭露头角,但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日本的衰退则体现在传统优势行业的失守。
曾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的电子企业,如今只剩索尼、松下等少数几家,而且利润微薄。
汽车行业虽然丰田、本田还在榜单上,但市场份额也正在被中国电动车蚕食。
更致命的是,日本企业缺乏创新活力,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仅为2.1%,低于中国的2.5%和美国的3.5%。
美国企业的减少则更多是一种策略上的转变。看特朗普上台后的经济政策,正在往“收缩战线,巩固核心”方面靠拢。
传统制造业企业如通用、福特数量减少,但科技巨头通过并购和专利壁垒继续强化垄断。
比如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亚马逊布投资AI云计算,苹果研发自动驾驶,这些操作都是在构筑技术壁垒。
此外,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试图将半导体产业链迁回本土,虽然短期成本上升,但长期来看,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
总结
这三十年的变化,本质上是三个国家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
美国靠技术垄断和经济维持地位,日本因僵化和老龄化衰落,中国则通过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实现逆袭。
未来,中国企业要突破的瓶颈,还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上狠下功夫。
世界五百强是流动的,要问谁能笑到最后,还要看谁能真正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还有产业变革的机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