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朋友在几个一线城市看房,中介门店里气氛微妙——冷清里透着点蠢蠢欲动。
我翻着手机里的行业数据,70个大中城市里房价还在涨的,确实越来越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比1—5月扩大0.5个百分点,
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充分说明整体层面新房市场的预期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并且1-6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降幅比1-5月扩大0.6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
市场已经非常糟糕,里面各方面的声音还非常嘈杂,但核心问题只有一个:这一轮楼市的下行,到底结束了没?
年初时,权威部门曾判断市场风险已大幅降低,成交也在回暖。这算是一锤定音吗?
我琢磨着,国际投行那帮西装革履的分析师们倒给出了时间表:一线城市年底止跌企稳,强二线得等到明后年,三四线?更遥远。
这预测听着靠谱吗?我摇摇头,终究还得看咱们自家市场的真实脉动。
想想这二十多年,楼市就像坐过山车。2009到2019那十年,简直是黄金时代!我亲眼见证不少地方房价翻着跟头涨,三四线小城也没落下。
记得2012年陪亲戚在某三线城市看房,新区一片荒凉,单价才三千出头;去年再去,配套成熟了,单价却冲上了一万五。
这速度,快得让人心慌,明眼人都知道里头裹着多少“虚火”。
可盛宴不会永续。2020年像个冰冷的分水岭,市场调头向下,跌势之猛出人意料。
我关注的好几个大城市,热门板块的房价从高点被狠狠砍下三成、甚至拦腰斩断都不稀奇。
朋友在南方某强二线城市核心区投资的公寓,2019年巅峰时挂牌420万,去年底咬牙300万出手还费尽周折。
这种泥沙俱下的普跌,就像台风过境,好房子也被“错杀”得鼻青脸肿。
所幸,政策暖风没停过。
去年开始,一波接一波的支持措施像强心针。效果呢?我观察到,一些大城市的寒气最先开始消散,市场情绪不再一味恐慌。
如今是2025年年中,虽然偶有波澜,但整体像是惊涛骇浪后的余波,震荡温和多了。这感觉像久病初愈——虚弱,但最危险的时刻确已过去。
那么,本轮深度调整真到尾声了吗?综合各方迹象,尤其是一线及强二线市场率先显露的韧性,我认为曙光已现。
大城市的企稳绝非偶然,它们是庞大市场机体中最敏感、复苏能力最强的神经末梢。
那些被“错杀”的真正优质资产,已在角落悄然闪光。
当然,不同城市的剧本绝不相同。一线和核心二线,凭借扎实的需求和资源,复苏步子会更快、更稳。
但别指望重现昔日那种“鸡犬升天”式的暴涨了。市场经历了烈火淬炼,买卖双方都添了份清醒。
刚需或改善买家,现在反倒可以静下心来,像在退潮后的海滩仔细翻找贝壳一样,从容筛选被低估的好房子——市场终于肯给耐心和眼光发奖了。
说到底,楼市这艘巨轮转向虽慢,但趋势的潮水声已清晰入耳。
寒冬渐远,真正的价值终会浮出水面。现在需要的,是擦亮眼睛,在分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