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老了怎么办”,这曾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与担忧。然而,如今终于找到答案了。不结婚并不意味着老了就会孤独无依。如今社会多元化,有各种养老方式可供选择。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养老,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互相照顾。也可以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结识更多的伙伴,丰富晚年生活。还可以选择专业的养老机构,那里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能提供贴心的服务。所以,不结婚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让晚年生活充满温暖与幸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APP,原文标题:《「不结婚老了怎么办」,终于找到答案了》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闪过这样的念头:如果我突然消失了,生活会照常运转多久,才有人发现?
日剧《想一个人死去》的主人公鸣海,此前可能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年近40的她,有体面的策展人工作,有精神寄托,也享受独处的自在。她隐约相信,只要这样认真、漂亮地活下去,生活总会给予一个圆满的结局。
直到某一天,她在父母家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她最崇拜的姑妈,那个同样享受着独身生活的榜样,「孤独死」了。
《想一个人死去》
当鸣海(想象中)站在姑妈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时,她的人生信念的彻底坍塌。
那一刻,悲伤之上,一种更深层的恐惧攫住了她。她恐惧自己的人生,也会这样在寂静中褪色、蒸发,最后只留下一串无人拨打的号码和一屋子来不及处理的杂物。
01、没有ta人见证的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
鸣海的恐惧,并非简单的怕死,似乎更像一种「存在性焦虑」:一个没有ta人见证的人生,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想一个人死去》
于是,她做了一个看似最合乎逻辑的决定,去「婚活」(为了结婚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或努力)。
她像一个溺水者,拼命想抓住婚姻这块最主流、最坚固的浮木。仿佛只要进入两个人的模式,就能为生命投保,确保自己的结局,至少会有一个观众。
这或许是我们在面对存在恐慌时,最本能的反应之一。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为了抗衡这种深层恐惧,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去追求那些能赋予我们「象征性永生」(Symbolic Immortality)的文化价值体系[1]。例如,组建家庭、追求事业成就、获得社会声望等。
我们渴望ta人的目光来为自己作证:我存在,我重要,我没有被世界遗忘。我们害怕的,终究是在人际网络中的彻底消失,以及被抹去一切痕迹的死亡。
02、以终为始,才是真正掌控人生的开始
鸣海很快发现,为了逃避孤独而抓住的浮木,可能比孤独本身更令人窒息。在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尝试后,她最终决定「终活」(为迎接人生终点而作的各种准备)。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认为,死亡焦虑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它。回应的方式一般分为有两种[2]:
▥第一种是「防御」。像鸣海最初那样,通过投身于婚姻、事业等外部认可来否认和压抑焦虑。
▥第二种则是「整合」。主动地、清醒地面对死亡的确定性,并将这份焦虑转化为一种警醒,促使自己去过一种更真实、更无悔的生活。
「终活」正是第二种方式的绝佳实践,它不仅是料理后事那么简单。当鸣海开始规划自己的告别时,她就不再是那个被动承受恐惧的人。她直面了那个最坏的结果,并开始思考:
「既然结局注定,那么在此之前,我究竟想如何度过?什么对我才是最重要的?」
《想一个人死去》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刻的自由呢?当我们敢于直面那个最终的、必然的独自,反而能从无数种社会角色的绑定中被解放出来。
我们不再需要用婚姻、家庭,或某种「看起来很幸福」的姿态去向世界证明什么。生命的好坏,也无需由结局是否有掌声来评判。
《想一个人去死》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或许都终将独自面对那个最后的时刻。在此之前,也有无数个必须一个人活着的片段:独自决定方向,独自消化沮丧,独自承担选择。我们与ta人的连接固然珍贵,但那个独立、完整的自我,才是我们对抗虚无的最终防线。
《想一个人死去》借由「孤独死」这个社会现象,真正想探讨的,或许并非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你内心深处,对死亡究竟持何种态度?是恐惧,是回避,还是另有答案?又该如何利用有限的生命,使其更加精彩?我们准备了一份「死亡焦虑指数」的测评,帮助你潜入意识深处,了解自己对这个终极问题的真实看法,并获得克服恐惧、发掘生命潜力的温度与力量。
【测测你的死亡焦虑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