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历史在加速?从科技层面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传播呈几何式增长,新观念、新思潮瞬间传遍全球,仿佛历史的脚步被按下快进键。从社会变革角度,如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经济模式不断更迭,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短短几十年间,人类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转变。过去需历经漫长岁月才有的社会进步,如今在短时间内集中呈现,这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加速。无论是科技的突破还是社会的变迁,都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快车道,对时间的感知也愈发敏锐。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William Blake, 《Auguries of Innocence》
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 威廉·布莱克,《纯真的预言》
今天分享的文章还是来自 Alex Chen 的个人博客,他是加密领域的投资&交易公司 Scimitar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我在思考“vibe investing”的话题时,无意中发现他的写作,看到了这篇“氛围交易”。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本小说时,觉得这是个很新颖的视角,而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能时间在分层(机器的时间,人的时间,自然的时间,宇宙的时间 ),空间在变换,还有很多事情发生的维度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一下子面对着一个全天候,全时段,全局化的世界和人生。我很多时候也来不及深思这背后的意义。
我们确实应该时常校准一下自己的衡量尺度与坐标系是什么,也要允许更多坐标系的存在。如果有可能,如果有你相信的事物,你希望它发生,我们就要更主动地参与对世界的解构和建构,只有创造才能抵抗这种失序感。
而这篇文章的核心观念是事件驱动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而不是线性的客观时间,事件决定了人生的丰富程度和轨迹,如果你相信这点,我们的认识论、做事方式、投资策略、生活选择可能都会变化。也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事件”是你希望尽快实现的,也是让人类集体和个体感受到幸福的?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以下为译文)
莫奈的《干草堆》系列共 25 幅油画,描绘了他邻居家的干草堆在四季中的景象。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高频交易公司(high frequency trading firm)工作,那里的时间基本单位是微秒(microsecond)。也就是说,在人一次眨眼的大约 25 万微秒里,足够我们的算法开仓和平仓成千上万次(was long enough for our algorithms to open and close thousands of positions),每笔交易的诞生和消亡都远早于人类观察者意识到屏幕发生轻微变化的时间。
每日收盘时,我们会用未来视角评估每笔交易(we would grade our trading by looking forward into the future for every trade):若以 5 美元买入 A 股票,便期望片刻后的市场报价升至 5.01 美元。
我们并不怎么使用以时间为基准的评价标准(We didn’t use many time-based benchmarks)。像英伟达(NVDA)这样的股票,十秒钟简直就是一个世纪,而对某只无名小票来说,十秒内价格可能只更新了一次。相比之下,英伟达的股票在这十秒钟里可能已经发生了上千次买入和卖出。这个眨眼比喻里藏着多层深意(There were levels to this eye blinking metaphor)。
这张图是我生成的随机数据
我们采用事件基准而非时间基准(We used event benchmarks instead of time benchmarks)。每次有人成交、撤单或更新报价,都算作一个事件(an event)。订单簿的每次变动,都是有人在根据新的世界信息重新定价的体现(Any change in the state of the order book reflected someone pricing in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world)。
我们会将自己的交易与比如说“未来 1000 个事件后”的市场价格进行对比(We would then benchmark our trading to the market price say 1000 events in the future)。对某些股票来说,这可能是几毫秒;而对另一些股票,则可能是几分钟。这样,我们就能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之间标准化绩效衡量,这使我们的策略更具普适性和有效性。
这是我领悟的第一课:基于事件的时间感知,远比客观时间更重要(It was my first lesson that event based time perception mattered more than objective time)。
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我,从高频交易(HFT)离开之后,我转向了加密货币的自主交易(crypto discretionary trading)。加密市场是唯一一个全天候、全年无休运转的市场,这意味着对“无眠之人”来说,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休息。这个游戏比拼的并非才智超群,而在于关键时刻你是否清醒(The game was less about brilliance and more about being awake when it counted)。如何管理注意力和清醒的时间,成了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很快意识到,其实真正需要我保持清醒的时间只有那么几个关键时段。
很快,我就画出了每天的“高能时段”地图(I mapped the day’s “hot zones”):
上午 7 点到 11 点(美东时间):美国开市;
下午 3 点到 4 点:美国收盘;
下午 4 点到 5 点:盘后新闻集中发布;
晚上 7 点到 8 点:量化基金在世界标准时间(UTC)0 点进行再平衡;
晚上 9 点到 11 点:韩国散户开始猛炒山寨币;
凌晨 4 点到 7 点:欧洲资金为美国开盘布局仓位。
在这几个时段之外,大多是杂音。通常是数周平静无波,然后一条突发新闻爆出,在几分钟内压缩出数周的市场波动。
我和联合创始人一起制定了一套“多阶段睡眠计划”(a polyphasic sleeping routine),好让我们尽可能清醒地覆盖所有这些关键时段。连续睡满三个小时几乎成了奢望。我们会见缝插针地打战术小盹,同时设置手机闹钟,一旦在非高峰时段有重大新闻发布,我们就会立刻惊醒。每天都像是过了三天那么长。
市场永不休眠。每天都有新谜题待解,新火情危机待扑(There was always something going on. Everyday a new puzzle to solve. A new fire to put out)。我们常常一天工作 18 个小时,处理信息、交易事件、搭建基础设施、控制风险。我们会不停换地方工作,在世界各地和形形色色的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也经历了人生中最高潮与最低谷的时刻。
这三年光阴,漫长得恍若半生。
我身边大多数朋友感受到的却恰恰相反——对他们来说,这三年转瞬即逝。法国哲学家保罗·雅奈(Paul Janet)早年提出的“人生比例理论”(ratio-of-life idea)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差异:当你十岁时,一年占据了你记忆库的十分之一;但到了五十岁,一年只相当于你记忆的百分之二。人在二十二岁前,主观上已“耗尽”半生光阴。
于是,如果你不往之后的日子里塞进足够多的新鲜际遇,每过一年,你的体感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短(By twenty-two you’ve already “spent” half your subjective lifetime, so unless you cram it with fresh events, each new calendar year keeps shrinking)。
这种主观上的时间膨胀,为人类体验又增添了一重不可逆的衰变维度(This subjective time dilation adds another vector of inevitable decay to the human experience)。财富会被通胀蚕食,身体会随年龄老化,而连时间本身,也在感知中不断收缩(but even time contracts from perception),把一年一年压缩成越来越短、越来越模糊的一闪而过(compressing each passing year into a smaller and faster blur )。
当然,把生活塞满新奇确实能延展时间的体感,但这种陈词滥调还是留给心灵鸡汤书吧。
最令人惊异的是个人与集体在时间体验上的深刻割裂(What is striking is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对个体而言,时间是逐年收缩的:年岁越长,每一年在主观感受中就越短暂。而对人类集体来说,时间却在不断膨胀(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subjective time contraction with each passing year while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s subjective time expansion):从人类历史的尺度来看,每一年都比上一年更加充满事件与变革,尤其在过去三百年里,这种趋势呈现出指数级的加速。
是什么导致了人类集体时间的膨胀(the expansion of time for the collective)?
如果我们将人类历史转换成一个以事件为基础的向量空间来理解,事情就变得更加清晰了。我们不妨将“事件”定义为:一个人存活一年所经历的“生命年”(We define an event as one “life-year” or one person being alive for one calendar year)。将这些生命年累加,就能计算出地球迄今产生的“人类意识总量”(human consciousness)——总计约 1.6 万亿生命年。
人类人口数量的真正爆发始于公元前 5000 年农业引发的正反馈循环:剩余粮食推动人口增长,富余劳动力催生专业分工,新发现又带来更多能量转化(which freed up specialists who made discoveries that multiplied energy again)——这个雪球最终越滚越快,使人类数量翻倍所需时间从数千年压缩到工业革命后的几十年内。
我绘制了人类生命年的累积总图(the cumulative total of human life years),数据锚点基于公开数据库中的已知人口数字,并通过线性插值填补中间的空白,过程中没有引入关于平均寿命的任何假设。(如果你想调整数据锚点,文末有代码。)
人类个体的时间体验更接近对数曲线,而人类集体的时间体验则呈指数式膨胀爆发,几乎 80% 的人类经验都发生在过去三千年之间。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这个趋势就显得更加极端:
有一半的人类“生命年”发生在公元 1500 年之后,四分之一发生在 1945 年之后,而其中的 10% 则都发生在 2003 年之后。
即便全球人口预计将在 2080 年左右达到约 100 亿人的峰值(因发达国家生育率自然下降),未来 50 年仍将承载人类全部生命经验的四分之一。自此之后,每一年都将占据人类文明总经验的约 0.5%(Every subsequent calendar year accounts for roughly 0.50% of all human experience)。
这种加速效应一旦以生命年为单位,而非以世纪为尺度来看,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这是我不断遇到的又一个“真理分形”(“truth fractal”):用事件数量来丈量时间,比单纯用客观时间更贴切(time is better counted in events than in objective time)。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我的日内交易中,也贯穿于个人的一生,甚至延展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全貌。
这样的“真理分形”还有很多,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深入挖掘。感谢你的阅读。
注:人类生命年的累积总图的代码可以在原文中找到。
评论区
Kris Abdelmessih:关于用事件驱动的方式来衡量时间这个想法非常有趣,其中“事件”被定义为订单簿状态的变化(a n event is a change in order book state)。
我也曾想过,如果用成交量来衡量时间会是什么样子(以某个标的的历史数据为基准),但订单簿更新的粒度更细(order book updates is more granular),而且我觉得它能更快地收敛到我们真正关心的内容(就像在日内采样波动率相比于日度采样,更能快速得出波动率的估计)。
我也很喜欢用“生命年(life-years)”的方式来描述人类集体时间是指数级增长的,而人们的个体时间则是对数增长的。这是一个很书呆子但很精彩的解释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老年人总觉得年轻人变疯了。因为今天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差距,要比 100 年前的代际差距大得多,未来还会更甚。
原文链接:https://www.scimitar.capital/p/time-is-event-base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范阳,作者:Alex Chen(Scimitar Capital 创始人),编辑: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