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4日电 (周奕航)今年以来,IPO项目审计及验资费用较上年明显提升。截至8月1日,A股市场今年共有59家企业IPO项目上市,较去年同期增加8家;审计及验资费用共9.2亿元,与去年同期5.62亿元相比,增幅为63.7%。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截至8月1日,共有48家上市公司审计及验资费用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与去年同期32家相比,增加16家。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验资费用居首
Wind数据显示,以上市日为统计口径,截至8月1日,A股市场2025年共有59家企业IPO上市,共有15家会计师事务所担任IPO项目审计机构。
具体来看,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13家审计数量位列第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9家审计数量位居其后;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共完成7单审计项目,位列第三名;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和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在年内分别完成了4单和3单IPO审计项目。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今年以来IPO项目的审计及验资费用共9.2亿元,同比增长63.7%。其中,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验资费用最高,为1.77亿元;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次之,审计及验资费用为1.53亿元;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验资费用分别为1.33亿元、1.15亿元和1.09亿元;剩余10家审计机构审计及验资费用在614.62万元至6878.23万元之间。
分项目来看,今年7月16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华电新能审计及验资费用最高,为7569.58万元,该公司聘请的IPO会计师事务所为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2024年,华电新能实现营业收入339.68亿元,净利润94.8亿元。
据其招股书披露,华电新能初始发行股份数量为49.69亿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2.13%,按3.18元/股发行价计算,华电新能IPO募集资金约158.01亿元,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后,其最高募集资金总额为181.71亿元,是今年以来A股最大IPO项目。
除华电新能外,还有7家公司IPO审计及验资费用超过2000万元。其中,屹唐股份审计及验资费用为3890.23万元,中策橡胶审计及验资费用2971.72万元,悍高集团、泰禾股份、汉朔科技、钧崴电子、天有为等IPO项目审计及验资费用在2179万元至2972万元之间。
审计费用和哪些因素有关?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整体来看,今年IPO项目的审计及验资费用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2025年以来,共有8家上市公司审计及验资费用超过2000万元,48家上市公司审计及验资费用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而2024年同期无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超2000万元,共有32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超过1000万元。
关于2025年IPO项目审计及验资费用增加的原因,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中新经纬表示,审计费用增长与监管趋严、企业复杂性提升以及行业竞争分化等因素有关。注册制改革后,监管层对财务合规性核查全面升级,企业需应对更严格的内控审查。此外,2023年财政部叫停审计“或有收费”,禁止审计费用与上市结果挂钩,推动审计机构提高显性收费的合理性,头部机构凭借专业能力占据溢价空间。
根据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监会2023年印发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通知(下称通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要素,至少应当包括审计费用报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条件、执业记录、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方案、人力及其他资源配备、信息安全管理、风险承担能力水平等。选聘方应当对每个有效的应聘文件单独评价、打分,汇总各评价要素的得分。其中,质量管理水平的分值权重应不低于40%,审计费用报价的分值权重应不高于15%。
关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报价,通知指出,企业应当将满足选聘文件要求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报价的平均值作为选聘基准价,按照“审计费用报价得分=(1-∣选聘基准价-审计费用报价∣/选聘基准价)×审计费用报价要素所占权重分值”的公式计算审计费用报价得分。
在田利辉看来,2025年IPO项目审计及验资费用增长,一是因为企业风险溢价凸显,高费用项目多集中于技术密集型或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企业;二是市场对审计质量的认可度提升,投资者更依赖高质量审计报告评估风险;三是行业生态重构,中小审计机构因议价能力弱加速淘汰,头部机构通过AI辅助审计等技术投入优化成本结构,形成差异化竞争。
“对企业而言,审计费用占比提升压缩净利润空间,但高质量审计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任,尤其对科创板等高风险板块,审计透明度直接关联估值水平。审计费用增长是资本市场成熟化的必然结果,既反映企业合规成本上升,也体现市场对‘看门人’责任的强化诉求。未来,企业需优化治理结构以降低审计复杂性,审计机构则需平衡成本与质量,共同维护市场信任。”田利辉补充道。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周奕航:zhouyiha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