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代理商宝胜国际(03813.HK)的半年报拉响了预警。
该公司近日发布的中期预告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将取得营业收入约人民币91.59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人民币1.8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约8.3%及44.1%。
公告称,在诸多不利因素下,公司的零售网络的销售动能进一步放缓,导致同店销售取得10%到20%的中段跌幅。低线城市亦客流不振,大幅影响公司加盟渠道的表现。尽管持续严谨控管费用,但销售规模下降,加之促销环境下折扣幅度加大,进而影响集团的盈利能力。
公司业绩疲软在去年已有显现。2024财年,宝胜国际营业收入约184.54亿元,同比下滑8%;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增长0.2%至4.91亿元。彼时,宝胜国际方面称,过去一年零售环境瞬息万变且折价竞争激烈,集团通过多元化渠道组合、加强数位化实力、管控折扣、有效存货管理及严格费用控管,巩固盈利能力及利润率。然而店铺客流量依旧受零售环境压力影响下滑近三成,导致同店销售明显下滑,销售动能受到影响。
有同样困境的还有另一家巨头滔搏(06110.HK)。此前滔搏发布2024/25财年全年业绩公告,该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滑6.64%至270.13元,净利润同比下滑41.89%至12.86元。
无论是宝胜国际还是滔搏,都是国内运动品牌代理商的龙头企业,两家公司旗下的店铺动辄数千家。但近些年,这两家公司频频关店。有分析认为,传统代理商的门店正在遭受冲击,且其过度依赖传统经销渠道的商业模式使它们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难以适应。
一些经销商告诉记者,前述企业代理的部分国际品牌在过去几年里自身调整战略发展。一些品牌开始倾向于品牌自己开店,甚至更倾向于在奥莱等购物中心里开大的工厂店。与传统的市区品牌店相比,工厂店奥莱店的货源更多更充足,折扣也更大。此外,运动品牌也开始在线上的投入力度。几乎所有的运动品牌都在淘宝、微信、抖音这些电商平台上进行了布局开设直营店。有经销代理商曾向记者吐槽自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直营店、线上旗舰店的价格比他们开的专卖店卖得便宜,吸走不少客源。
为了适应行业的变化,记者注意到宝胜国际与滔搏已经逐渐开始寻求转型。今年7月,宝胜国际与奥地利雪豹品牌Dynafit的中国市场达成合作,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总代理。而这并非该公司首次引入新品牌。2023年12月,宝胜国际就与韩国运动休闲时尚品牌XEXYMIX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其在大中华区的零售渠道进入瑜伽服饰市场。次年则与Crocs、Saucony等新兴品牌的合作,并拓展至高增长的户外运动市场。
滔搏这两年也在试图逐步寻求多元化的品牌合作。2024年,滔搏引入了与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与美国品牌Mitchell & Ness。到了2025年,滔搏则加码再下一城,又签下了户外品牌Norrøna以及专业跑步品牌 soar、Ciele Athletic。
不过目前来看,这些新品牌都属于小众,目前无论是在知名度还是市场规模上都无法与耐克、阿迪、彪马、匡威、亚瑟士、鬼冢虎这样的成熟知名品牌相提并论。
中国市场不缺新的运动品牌。近些年随着各类细分类运动的流行,各类国际品牌也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ON、HOKA这样的成功案例。
有从事商业地产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过去两年有多个国际运动品牌在中国开设首店或加速扩张。各家商业地产运营商现在都在争抢这些新品牌去商场里开店。反过来品牌也热衷在各大商场开新店、首店,因为它们也需要借助高端商业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