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 3700 点,市场越来越不安分。过去十年就四次站上这点位,三次还是 2021 年的事。概率这么低,不少人稍微有点波动就慌得不行。
但说实话,最糟的是来回吃亏。原因很简单:大多人就看个涨跌,根本不懂交易背后到底想干嘛,就好比最近市场上有件有趣的事。7月24日成立的信澳优势行业混合基金,短短三周净值就飙升9.14%;8月初成立的招商科技智选基金,一周内净值上涨9.06%。这速度,比外卖小哥送餐还快。
次新基金跑步进场,一方面是后面新基金多,慢了就被人抢盘了;另一方面,亚太方面资金潮涌向我们,最近明显加速了,这只要看印度孟买股市最近的表现就清楚了。孟买股市上次大跌,就是在A股9.24行情开始的时候。
另外7月底,印度央行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5月,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FDI)仅为3500万美元,环比暴跌99%,同比暴跌98%。可见全球的配置又变了。
一、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年代。指数可以牛市,但很多人的账户却可能是熊市,甚至牛市亏得更多。就像参加一场自助餐,机构拿着VIP金卡大快朵颐,散户却只能排队等残羹冷炙。
2025年的A股行情,本质是一轮又一轮的机构抱团表演。年初的机器人,二季度的创新药,小到PCB、稳定币,机构们像参加相亲节目的嘉宾,今天牵手这个,明天换那个。而散户呢?就像场外观众,只能干瞪眼。
二、机构抱团的真相
说到「机构抱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有多少机构买了这只股票"。但问题是,谁会告诉你他买了什么?就像问一个减肥的人昨晚吃了什么,得到的回答永远是"就吃了点沙拉"。
中金公司有份报告说得很明白,A股正在经历「机构化」进程。当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就会从群雄逐鹿变成一枝独秀。面对全球各种黑天鹅,机构们选择抱团取暖,就像冬天里的企鹅,挤在一起才暖和。
以创新药概念为例,248家个股中只有66家上涨,177家下跌。表现最好的「舒泰神」涨了700%,而「昆药集团」却跌了近20%。同一个板块,命运却天壤之别,这差距比北京二环和六环的房价还悬殊。
三、量化数据揭示的真相
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大数据系统,就像给市场装了台CT机。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交易行为,在数据面前都无所遁形。
看看这两张图:
橙色柱体就是「机构库存」数据,反映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舒泰神」的机构库存持续不断,就像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而「昆药集团」的机构库存时有时无,像极了小区门口随时可能关张的小卖部。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更神奇的是,很多股票在起飞前,机构资金就已经暗流涌动:
红框标出的部分,股价还没动静,但机构库存已经活跃得像早高峰的地铁站。
四、给散户的生存指南
次新基金加速建仓的消息,就像餐厅门口排起的长队,告诉你这里有好吃的。但问题是,你知道他们点什么菜吗?
量化数据就像美食点评,能告诉你哪些菜最受欢迎,哪些是雷区。在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散户要想不吃残羹剩饭,就得学会用数据武装自己。
现在还用老一套看市场,肯定得来回吃亏——你卖了它就涨,买了它就跌。8月指数涨得快,可两成股票还在跌,一半多跑不赢指数。别幻想牛市来了都能赚钱,赶紧换方法,不然满仓也白搭,照样踏空!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上一篇:英伟达的“狙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