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后,上证指数再度突破3740点。
期间,沪深京三市成交量,持续多日突破2万亿,北证50创出历史新高。
A股的牛市真的来了么?
为什么一面是经济学家们纷纷担忧国内通货紧缩影响经济增长,一面却是上证、深证指数不断创出近年来的新高?
本轮行情为什么能行至今日?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究竟是什么?
展望未来,大A的行情又能持续多久?
今天,柏年就来和大家详细拆解一下,本轮A股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点赞关注,柏年号即将发车。
一、本轮行情的“三大流派”
这轮A股的行情,对不少股民来说,有点“踏空牛”的味道。股市看上去很热闹,但要么是自己买的股票没有涨,要么是压根没想到行情会来得这么快,没来得及建仓。
随着最近A股持续升温,分析A股上涨的各种论调也是越来越多。化繁为简,柏年把各种观点总结为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存款搬家派”、“楼市替代派”、“股市夜壶派”。
首先是“存款搬家派”。
截止,2024年12月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达到302万亿。这里面,老百姓的存款规模,也就是居民存款,达到152.25万亿。
最近几年,央行持续降息,商业银行的存款收益是越来越低。今年5月,央行再度降息,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官方的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降到了0.95%的历史新低。
面对持续走低的存款利率,自然有一部分资金会从银行存款流出,流向风险和收益都更高的股票市场。当高达150万亿的存款开始搬家,这股力量所形成的巨大洪流,确实能有力的支撑股票市场的持续向上。
这个逻辑也确实有明显例证,就在人民银行公布的7月份中国社会融资数据中,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创出近10年来最大单月降幅,同期非银行存款却超预期大增2.14万亿。这一增一减之间,就是居民存款从银行搬家至证券公司,进而投资股市的有效例证。
第二是“楼市替代派”。
根据前恒大地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的统计,中国楼市在2021年高峰时期的总市值逼近500万亿。但以这一年为分水岭,此后各个城市的房价都出现了持续的、不同程度的下跌。
而伴随着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房地产作为中国老百姓最大投资品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8月份,A股的总市值正式突破100万亿,当地产作为核心投资品的时代过去,股市作为中国老百姓核心投资品的时代似乎正在到来。
工薪阶层炒股票,三千五千很正常,三万五万都算是大钱。但当曾经炒房团的大钱进入A股市场,少则三五十万,多则三五百万。这股力量,无疑也将成为长期推动股票市场向上的重要力量。
第三则是“股市夜壶派”。
老股民有个民间段子,说的是A股像个“夜壶”,每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时候,股市就容易被拿来应急,作为提振经济的手段。
比如1999年,当时中国经济正面临海外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国内国企业改革带来下岗潮等多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上马大型基建项目、连续降准降息等多重政策手段,提振经济。在政策加持之下,上证指数在当年5、6月份就出现了超60%的涨幅,并在此后2年的时间里持续走强并最终走出翻倍行情。
类似的现象,在2014年再度出现,当年中国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国内产能过剩行业面临出清压力,在此背景下当年央行开启连续降准降息,A股也迎来了牛市行情。
自此,每当经济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叠加政府政策持续积极给力的阶段,往往容易带动A股的趋势性行情。
在柏年看来,这三大流派的解释各有各的道理,而且也并不割裂。从本质上看,存款利率之所以持续走低,本身就是经济下行的必然结果,这个时候,为了提振经济,政府就更容易出台强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从而带动股市的上涨。
不过,这些理论应该说只是触及了A股上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貌。
在市场不常讨论的另一面,国家从政策层面、监管层面等多个维度所做出的努力,才是支撑A股走的更稳、更远的关键。
二、政策的无形之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种子,在不同土壤中,最终结出的果实也很可能不同。
对股市来说,如果没有一套良性的制度框架作为保障,那股市最终很有可能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赌场。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去年以来,在资本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监管框架等方面,政府做出了系统性的优化。而这,在柏年看来,才是本轮行情的支点。
回溯中国股市的历史,上证指数10年间反复在3000点附近震荡,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融资文化盛行,不少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是融资、是圈钱、是套现,而不把投资者的利益当回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上市公司欺诈、违规减持股票等问题,往往惩罚力度也不够,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犯错成本很低。
二是在这个背景下,股票市场渐渐形成了,短钱多、热钱多。一些上市公司和游资们,彼此心照不宣,大家目的都是为了赚快钱,不明所以的散户则在人性的驱使下,跟风炒作、追涨杀跌,最终形成A股牛短熊长的风格。
从去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务院和监管层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性的优化和应对。期间,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重视:
1、去年4月颁布的“新国九条”;
2、去年3季度的“924”新政组合拳;
3、今年1月份的六部委联合声明。
首先是去年4月份国务院推出的“新国九条”。原文件名称是《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对股票市场的核心构成要素——上市公司,做了全面的约束。
在市场准入层面,一方面提高拟上市公司的上市门槛要求;另一方面强调证券公司保荐人的终身追责机制,有效避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在过程管理层面,一方面,严查违规减持、突击分红等割散户韭菜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指标的方式,要求上市公司增加分红的比例和频次。
比如,对连续三年盈利但累计现金分红低于年均净利润30%且累计分红金额主板低于5000万、创业板低于3000万的公司,强制纳入ST警示范围。从而在根本上,开始让股票市场从融资型市场向投资型市场过渡。
此外,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上市公司退市的标准要求,也都更加严格。
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优化股票市场投资环境的同时,政府在提升投资者信心,优化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是去年3季度,在股票市场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多部门,又联合开会并推出了多项对股市具有长期利好的政策工具,比如“金融机构互换便利”。
在当时柏年对“924”新政的解读当中,我就提到,这一工具对于当期股票市场信心的提振,以及未来的想象空间都很大。正所谓,央行给你兜底,首期就提供5000亿让大家买股票,后续不够可以再增加额度;同期,作为国家队的中央汇金公司,也开始持续增持ETF基金。
而这也是后来,很多专业投资人每每提到股市“下行有底”的由来。
今年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高层又提出要“多部门协同”共同稳股市,其中,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财政部加快专项债发行、金融监管总局放宽险资入市比例,从而形成“政策—资金—预期”三重对冲体系。
所有这些努力,都从根本上扭转了市场对股市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资金托底的担忧。
在夯实“下有底”目标的同时,政策也在不断引导长期资金的入市。
第三是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6部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及“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5月份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导向之一也是引导公募基金建立长期化的考核机制,避免考核期限过短,导致公募基金投资行为的短视。
7月份,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要求国有险资要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机制。
在A股市场上,机构资金是造浪者,散户往往是跟风者。
伴随着本轮各项约束金融机构投资行为的政策落地,以超过10万亿持股体量的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为超长期资金,以及以同样超过10万亿持股体量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资金为中长期资金,参与A股的耐心资本力量正在逐步形成。
有了金融机构长期资金的定海神针,规模更为庞大的散户资金的投资风格也将趋向理性化。
应该说去年以来,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可能才是影响本轮股市行情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但就在这样一轮大行情下,仍有不少老铁正面临着“指数越涨越高,但账户并没有什么起色”的窘境,更残酷的一点是:牛市往往才是散户亏大钱的开始,因为行情越热,散户越容易被吸引进场,越涨越追,越买越贵,一旦被套,可能几年都回不了本。
三、A股能否长牛?
回顾今年大A的行情,上证指数似乎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持续走牛。后市又将如何演绎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A股的祖师爷,华尔街。
过去的20年,美国股票市场一路长虹。代表美国科技公司的纳斯达克指数,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上涨超10倍。
股市即国运。
它既是一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也能成为支撑国运持续向上的关键引擎。
柏年在此前分析“美国霸权”的文章里曾分析过,美国最为重要的霸权就是美元霸权;而美元霸权的根基,就是美国的股市。
试想,如果美国没有庞大的股票市场容纳美元资金,那不断超发的美元货币将如何保值?
恰恰因为有了美国股票市场,全球资本就能不断汇聚到美国。这些资本给美国的科技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这些科技公司在做大做强并最终上市之后,又构成了美股的重要一员,从而支撑股市持续向上,最终完成“美元—美国科技公司—美股”的正向环流。
反观日本,尽管他也曾经辉煌过,但在90年代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经济衰退、日元贬值、股市崩盘,资本外流导致日本的科技公司无法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导致日本企业相继错过了互联网浪潮、新能源浪潮等多轮全球科技浪潮。
这种负向循环,直接导致了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30年。
所以,如果你真的相信中国最终能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如果你真的相信在国家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之下,我们国家的科技公司终将突破美国围堵的话,那么A股的长牛,我相信也将是个必然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