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关税令,砸掉了几十年的贸易默契。2025年,加拿大财政部突然宣布,对含中国冶炼钢材的进口产品征收25%附加税,表面上是为了应对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实则是顶着美国压力“顺势而为”。
可这一招没打到钢铁巨头,反而把农业主力拖下了水。短短三个月,价值50亿加元的订单被中方取消,温哥华港口货物堆积如山,加拿大自己的产业链,先炸了锅。
加拿大这次对华加税,并不是突发奇想。背景很清楚——美国8月开始对加拿大商品加征35%的关税,并将钢铁关税顶到了50%。
面对这种“老大哥”式的施压,加拿大政府选择了“顺水推舟”,对所有非美来源的钢材加收25%的额外税费,理由听起来很体面:防止全球产能过剩,保护本国产业安全。
但问题是,这种“广撒网”的做法,把中国钢材打成了靶子,却没想清后果。据《金融时报》报道,加拿大炼钢原料中有30%来自中国,加了税不止没保护国内企业,反而推高了成本。
而美国钢铁却照样大摇大摆地占据50%的市场份额,加拿大本土厂商非但没得利,还陷入了“买不起中国货、拼不过美国产”的双重困境。这就像是想关门防贼,结果自己被反锁在了屋里。
话音刚落,中方的反应一点都不含糊。中粮集团立刻终止了总额37亿美元的加拿大农产品订单,这相当于砍掉了加拿大对华出口的35%。中国市场一拐弯,澳大利亚立马接盘,中澳之间迅速签下了15到25万吨的油菜籽协议。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温哥华港口如今堆着将近50亿加元的农产品,没人要也运不出去,活生生重演了2019年油菜籽危机。而更糟的是,中国还对加拿大农产品征收了75.8%的保证金,对出口几乎是一刀封喉。
农业界炸了锅,全国农民联盟公开抗议,数万个相关就业岗位岌岌可危。这是加拿大政府没算清的账:一个钢铁业GDP占比只有农业四分之一的行业,居然成了牺牲农业的借口。
而中方还不止步于农产品。WTO也收到了正式起诉:加拿大对中国产钢材征税属于“歧视性措施”,案件编号DS612。这意味着,加中贸易纠纷不再只是双边摩擦,而是正式进入国际规则的争夺战。
政策失误并不可怕,怕的是认不清形势。加拿大这次的对华贸易政策,从根上就栽在了两个误判上。
第一个,是对中国“反制决心”的轻视。早在7月,中方就通过外交渠道发出过明确预警,可加拿大政府显然没听进去。这种“当耳边风”的姿态,换来的就是中方动作又快又狠。
第二个,是对供应链替代性的低估。加拿大似乎以为中方离不开它的油菜籽,结果中国不仅转向澳大利亚,还在2024年新增了阿根廷和俄罗斯的进口渠道。这不是缓兵之计,这是产业链重构。
最讽刺的是,加拿大本来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通过CPTPP等多边机制与美国博弈,或者努力争取例外条款。但政府显然更倾向于“拍桌子”而不是“谈判桌”。结果呢?保住了钢铁的面子,赔上了农业的里子。
要说对比,澳大利亚确实是个现实样本。在经历了几年的中澳紧张关系后,2023年11月,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亲访中国,主动推动合作破冰。技术上也不含糊,五年来首次满足中国植物检疫标准,实现油菜籽准入。
澳的务实换来了实打实的回报。如今澳大利亚不仅恢复了对华农产品出口,还在铁矿、葡萄酒等领域重启合作。而且,中国与澳洲之间还有人民币结算试点,进一步摆脱美元链条,这对出口国来说是“稳中求变”的关键一步。
加拿大呢?没等到机会就先把路堵死了。对中国加税,对美国低头,既没保护产业,也没拉住市场,反而把自己卡在了产业链的盲区。
从WTO的角度,这场争端已经不只是中加之间的事了。这是全球首个“因原材料来源惩罚第三国商品”的关税诉讼,一旦加拿大败诉,将严重冲击欧美近年来对中国产品实施的“成分歧视”政策。
而从更大格局来看,北美产业链的单一依赖模式已经在动摇。加拿大对美出口依存度高达76%,但美国一旦“翻脸”,加方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对比之下,中国现在正在加速和资源国直接对接,从阿根廷粮食到俄罗斯能源,绕开中间商,直接买源头。
这告诉我们:未来的全球贸易,不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而是谁准备得更充分,谁能更快适应变化。
加拿大这次对华贸易政策的“出手”,原本是想保住钢铁,却失了全局。50亿订单的转移,不只是数字损失,更是警钟一响。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联动的今天,任何政策设计的短视和逻辑失衡,都可能被市场迅速惩罚。
世界在变,规则在变,贸易的主动权,永远属于做足准备、看准方向的人。而不是那些一边被打压,一边还给掌嘴者送温水的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