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王浩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生
本文转载自8月5日北京ESG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1017字
阅读时间:3分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战略要求,将资本市场改革置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位置。当前,ESG理念在资本市场投资决策、市场监管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研究较多关注ESG对企业收益率或长期价值创造的影响,而较少涉及其对极端市场风险的抑制作用。
该研究基于中国A股市场,探讨了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对其股票市场表现的影响,以“最大回撤”这一尾部风险指标为核心,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证支持。
一、核心假说
研究基于2009-2023年华证ESG评级数据及沪深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及机器学习(Lasso、随机森林)等方法,提出并验证了三项核心假说:
1、企业高ESG评级可降低股票最大回撤
实证显示,ESG评级每提升1级,季度最大回撤平均下降0.34个百分点,且该效应在国有企业及低现金流企业中更为显著。
2、长期机构投资者偏好是关键传导机制
高ESG企业通过吸引ESG基金等长期资金,形成“流动性锚定”效应,抑制市场恐慌性抛售。
3、降低信息不对称是ESG评级稳定股票市场表现的路径
ESG信息披露通过降低投资者认知偏差,减少非流动性风险,从而稳定股价。
实证结果显示,ESG评级与股票最大回撤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支持了企业高ESG评级可降低市场极端风险的假说。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ESG评级主要通过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和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发挥作用。这表明,高ESG评级企业由于其更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更稳定的治理结构和更符合长期投资者偏好的经营模式,能够降低市场波动,缓解极端市场条件下的投资风险。
二、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ESG评级不仅影响企业经营状况,还能通过降低市场风险提升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优的风险管理策略。基于此,研究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一是鼓励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共同推动ESG体系发展,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二是建设符合中国经济特点的ESG标准体系,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并确保其数据质量和可比性;
三是加强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为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ESG评级对股票最大回撤影响研究》为理解ESG与资本市场稳定性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并为监管部门完善强制披露制度、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了直接决策依据,对推动资本市场“晴雨表”与“造血机”功能协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