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听到‘理财’、‘手机银行’这些词,就觉得复杂又怕被骗,只能敬而远之。可没想到,上海银行不光来老年大学一遍遍讲防诈骗、手把手教操作,还有那么多暖心又实惠的服务!现在心里踏实多了,感觉自己也没掉队!”在深圳光明区长青老龄大学的教室里,刚参加完金融讲座的王阿姨高兴地分享着她的感受。
她的话道出了许多银发族的心声。随着深圳老年人口突破百万,如何让金融服务更温暖、更贴近长者生活,正成为这座青春之城的新课题。上海银行深圳分行用一场“银发服务”的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答卷。
破圈
从“等待客户”到“走进课堂”的场景革命
传统的银行网点,如何打破与老年群体之间的无形壁垒?扎根光明社区长达13年之久的上海银行深圳光明支行,选择了一条新路径:从“等待客户进店”,变为“主动走进课堂”。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老年群体的精神家园——光明区长青老龄大学。
这里的学员多为随子女定居的退休干部,他们文化素质高,是家庭金融决策的“意见领袖”,对老年大学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这是一个精准而充满潜力的客群。在光明区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光明支行与老年大学深度合作,共建“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防范金融诈骗等公益讲座,在这里不再是偶尔的点缀,而是成为了学员们的“必修课”。
为了真正融入这个集体,支行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暖心服务:开立储蓄卡并公益捐赠1元即可领取专属校服,巧妙地将金融服务与集体荣誉感、公益理念结合起来;一项“周周送鸡蛋”权益,为资产达标的客户提供持续半年的生活福利,以最朴实的诚意换取客户的信赖。从区老年大学到街道、社区级老年大学,“温情金融服务就在家门口”的周到服务不断深化。正是这场深入场景的“破圈”行动,让光明支行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银发客户27%的增长,叩开了养老金融服务的新大门。
温度
从“金融产品”到“家人信赖”的情感链接
如果说创新的模式是“骨架”,那有温度的服务则是让其充满生命力的“血肉”。在老年大学的金融课堂内外,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服务如何超越产品,建立起家人般的信赖。
舞蹈班的李阿姨,在亲身体验了银行的专业服务后,不仅将自己的大额卖房款转入该行配置理财,更主动当起了“社区代言人”,带动了30多户街坊邻里前来开卡。港籍学员张叔,起初对银行人员保持着警惕,但在一次次真诚专业的防诈骗讲座中被逐渐打动,最终从抗拒开户变为主动预约,将资金转入并配置了大额存单。
最令人动容的,是84岁的退伍老兵李叔叔。他在没有课程的一天,专程乘坐半小时公交车只为办理一张上海银行的储蓄卡支持银行业务。当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刻驱车将老人接到支行,办好业务后又手把手教会他使用手机APP,最后再将他安全送回家中。李叔叔动情地感谢:“来深圳三年多了,有了第一张深圳的银行卡,扫码支付方便多了,我也要做个跟着时代潮流的新深圳人。”这种深入细节的“适老化”服务,早已超出了业务本身。
这份温度也是双向的。支行员工们从最初担心与长辈有沟通壁垒,到后来会收到阿姨亲手做的香包、叔叔在群里发出的天气提醒。当服务不再是流程化的SOP,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互动时,信任的桥梁便被牢固地建立起来。
蓝图
从“光明样本”到“特区方案”的价值升华
光明支行在老年大学的成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光明样本”的起点。上海银行深圳分行正致力于将这一模式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打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养老服务生态。
未来的蓝图已经清晰:依托“美好生活工作室”这一平台,服务将不止于金融。银行计划链接更多优质资源,将权益覆盖到衣、食、住、行、娱等多个生活场景,比如提供光明乳业的专属优惠、定期邀请中医上门问诊等。仅2025年,分行就已开展社区活动超过200场,服务长者超6000人次。这不仅是一个金融网点的服务升级,更是一次助力区域养老体系建设的价值探索。
在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上海银行深圳分行以“光明样本”生动诠释了金融赋能民生的温度。时值上海银行总行成立30周年,分行将赓续特区的改革基因与总行的专业精神,以可复制的“养老金融样本”,助力深圳打造“老有颐养”的幸福标杆,向着一家“有价值、受尊敬”的百年银行奋进。
采写:南都记者 刘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