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半年报陆续发布,企业的欢喜也各不相同。“向优秀企业学习”,这是快消企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比如,这几天就遇到有朋友在问诸如农夫山泉、东鹏特饮、康师傅、统一这些企业每个省能有多少销量,有多少业务员,有多少市场专员等。
这样的事情做过业务的几乎都做过,这里有没有什么保密数据?就算数据真的摆在你面前,别的企业就真的能学好吗?其实,学不好。一句话:你光学表皮,不学内理。你只学怎么设置组织架构、怎么模仿产品,但你学会怎么给业务员分钱了吗?做快消企业这么多年,为什么那些号称黄埔军校的企业,如今增长乏力,相反,一些后进企业却实现弯道超车了呢?
因为,钱永远是比制度更能激励员工的东西。
一、画饼之术
前段时间,帮朋友打听某快速崛起的饮料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遇到一个一针见血的销售总监,这里我们叫他高总,高总把我要知道的数据一一列了出来。末了说一句:给你这些数字也没用,学不来的。
高总说,过去四年他接手的区域从一年销量3亿不到,在四年里增长到业绩接近33个亿,四年翻了11倍。大家看到的只是企业推了几个产品都不错,年年都要出爆品。在这些爆品后面是这几年他的年底分红(年终奖)每年都在130万以上,最高那年能拿到200万。
当然,企业也是这四年才开始转变过往的营销思路,从原来的底薪+KPI转为基本薪资+高年终奖。四年前,高总一年区域总监工资也就60多万,也就是正常快消企业区总的水平。只是,这几年工资高了,业绩更高了。
算一笔账,过去的四年里,高总的区域人员增加了200人,这200名业务薪水在年薪10万,而原本的业务人员30人,增长的薪水在600万(级别越高,增长的薪水越多),这增长的支出也不过是2600万,但是业绩增长了30个亿,做饮料的毛利润大体在40%以上(有些企业能达50%以上),也就是2600万的工资,能至少换来12亿的毛利。所以,企业增加员工的工资其实是降低了成本。
很多人肯定要质疑,如此快速的增长业绩,是不是全靠“挤压塞”才完成目标的。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做快消品这行业,经销商不是傻子;第二,塞货(压货)的业绩是很容易见顶的。你这个区域增长50%~60%的年增长量,压货是可能完成,但也没办法让它保持四五年的增长。如果你一个区域,它靠压货能保持3年以上50%增长,那就不是压货而是正常成长。
在增量的时候,很多快消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压货式成长,你出个爆品也很容易让你一夜暴富。比如,当年加多宝在2003年爆火以及2010年推出春节送礼后,都有过这样的翻倍增长。但在当下,销售市场都不是存量市场竞争,而是缩量市场在竞争,所以,你说只是压货能达成这样的量?
一是企业的产品确实可以,二是企业改变了思路,愿意给员工高薪水。
过往的考核方式就是底薪+KPI,KPI上限是300分。新的制度是制定年度考核目标,在这个考核目标内每箱给业务员的提成是0.2元,而在超出部分给出的提成是0.6~1元。所以,业务员才肯干愿意干。当一些传统企业把一年百万当成激励口号,别人的企业说,我们做得好,一年百万也是存在的。
做快消二十年往上的同仁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画的饼都越来越小了。现在,快消企业老板“激励”员工士气都是给你描绘一下外面的就业环境有多难,有多少人员失业,有多少大学生在送外卖,互联网的阿里京东都想杀入快消品行业,做配送商,做经销商,抢业务员的饭碗。大家还不珍惜当下,还不知道感恩公司?来一曲《感恩的心》做一群《真心英雄》。
而十多年前激励员工的策略是,带员工走一场六十公里的徒步,你平时的路线拜访有这难吗?你被拒绝的话语,有脚疼吗?再有就是把员工分组,做拓展训练,一个员工犯错,让其它员工受罚,让领导受罚,说这是要打造集体荣誉,让你羞耻,因为你的不努力导致团队业绩没完成,你是怎么好意思的;要么就是光脚踩过烧的炭堆,说是要让员工知道,你的潜力比你想象的要大,危险困难只是表象。我们要从这些身体的折磨上升到心灵的高度。
只是拓展训练有危险还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支持,对于当下年轻的业务员激励效果不佳,而老业务的身体又不适合这样折腾,所以就从身体的PUA改成心灵鸡汤了。
二、钱与制度
钱与制度其实是一体的,你制定的各种KPI政策,奖励、花红、年终、提成等等一系列的激励员工奋斗的策略,说直白点,保证这些钱能真正落到员工手里的,背后都是企业制度的构建,按理说,制度是大而全的策略,为企业的政策保驾护航。
但在实际执行中,我们发现钱与制度是一种完全割裂的状态。
所有的制度都会有一个概念:除了不能谈钱外,其它我们都往最高配的看。就如同近年的“胖改”,胖东来是把所有的经营策略都传给永辉或者其它商超企业了,甚至是带员工过去,把自己的生产链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企业。而这些所谓进行“胖改”的企业,是产品SKU少了,自营产品多了,配料表干净了,装修漂亮了,员工也能坐下来服务消费者了。就这样的状态能持续个两三周;你再看胖东来的人走了,那些“胖改”的流量也下去了,坐下去的员工又都站起来服务了。
直白一点,你表面学得再像,你不给员工高工资,那所有的繁华都是流量下的产物。我们说了,制度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我们当下的各种制度,你就觉得它是在给企业打补丁:兄弟,你们以前拿得太多了,现在我们改下制度,你们拿得少一点。这是真实的内心,但表现在外在的就是:当年的制度有问题,我们现在的制度才是真正为大家着想,为员工谋福利的。
但员工的体感骗不了人,企业的任务是年年提升,企业的利润也在增长,员工的薪水却一年比一年少。现在很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都会感叹一句:队伍不好带。过往员工有着多么强烈的企业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那竞品别说动你排面,就是动你的物料,你看到了,不上去给他一拳,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业务。但当下呢?当下员工看到任何事情就是一句:呵呵,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收入涨了吗?
前段时间,一个姓刘的区域业务员讲诉了跟立白公司打官司的事情,刘某是原本是立白公司在东北现代渠道负责人,因为现代渠道业绩减少,在2022年被从负责人降成专员,如今公司就直接说这个架构没了,让刘自己找工作。没有补偿。是的,制度是可以改变的,一直是为公司服务的。待刘某最后起诉到法院,仲裁虽然胜了,但是公司就是不执行,你又有什么办法?
企业的制度从来都是为了企业主服务的,大家看一下娃哈哈就知道了,曾经暖心为员工着想的制度,新老板上来,通通取消。所以,对于广大一线的业务员,只有落在手里的钱,才是王道;制度,就跟情人的甜言蜜语似的,说得再好听,只要一谈钱,它就翻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景行,编审:橘子
上一篇:时隔5年券商分类评价体系再修订,“行情旗手”或再添动力! 券商最新评级调整名单 2023券商分类评级结果
下一篇:中国平安上半年营运利润超777亿,寿险新业务成亮点该咋看? 中国平安2022年上半年利润 中国平安上半年业绩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