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背后的数字游戏
最近朋友圈被寒武纪刷屏了。高盛一周内两次上调目标价到2104元,搞得跟不要钱似的。我盯着手机屏幕,看着那些兴奋转发的大V们,突然想起大学时教授说过的一句话:"金融市场最贵的学费,就是相信表面信息。"这话我记了十几年,现在终于明白其中深意。
寒武纪这出戏码太经典了。高盛给出的三大理由:业绩暴增、行业红利、国产替代,每个都冠冕堂皇。但仔细看数据就会发现猫腻——2025H1存货同比激增1042.66%,这意味着什么?学过财务的都知道,存货周转率才是关键。
我读金融时,教授反复强调:"永远看数据,别看故事。"现在这些投行报告,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却对26.9亿存货轻描淡写。更讽刺的是,公司自己都发公告说"股价脱离基本面",这就像餐厅老板提醒顾客"这道菜可能不新鲜",但食客们还在疯狂抢购。
二、新闻永远是滞后的
这里要说个残酷事实:新闻都是马后炮。在A股这个丛林里,有个铁律叫"买传闻,卖新闻"。国外市场是信息驱动,我们这儿是预期驱动。等利好见报时,往往就是股价最高点。
记得2020年芯片概念火爆时,有个做半导体的同学跟我说:"我们车间停产检修,股价却天天涨停。"这就是A股的魔幻现实——消息还没传到流水线,资本已经完成收割。
三、案例解剖:利空不空与利好不好的玄机
案例1:迪哲医药的魔幻反转
去年6月,《证券时报》发文预警迪哲医药解禁风险,结果股价反涨30%。当时所有人都盯着亏损数据,却忽略了机构资金的持续流入。
我用量化工具跟踪发现,利空公布后机构资金反而加速进场。这就像赌场里庄家突然加注,明牌看似不利,实则手握同花顺。
案例2:纳瑞雷达的业绩陷阱
更讽刺的是纳瑞雷达,中报净利润暴增8倍,股价却跌10%。表面看匪夷所思,但数据不会说谎:
利好公布前后,机构资金早已悄然撤退。这就好比餐厅突然打折,老饕们却集体离场——肯定有问题。
四、量化数据的降维打击
我用了十几年的量化系统有个核心指标叫"机构库存",专门监测大资金动向。这玩意儿比什么K线图靠谱多了。
橙色柱体越密集,说明机构越活跃。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涨跌,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就像X光机,直接照出市场骨骼。
回到寒武纪这件事,现在该怎么做?我的建议是:忘掉2104元的目标价,打开量化工具看看真实资金流向。毕竟在金融市场,真相永远藏在数据里,而不是投行报告中。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工具,就像在黑暗森林里有了夜视仪——至少能看清谁在朝你开枪。
声明: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部分素材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也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组。如发现冒用本人名义从事证券咨询活动,请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