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像水、电、煤气一样成为基础设施。
在当前一级市场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无疑是为数不多能点燃资本热情的超级变量。然而,热潮之下,大多数创业者仍面临融资困境,行业正经历一场价值的重估。
如何在新旧世界的交替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将AI从一个“技术工具”真正转化为驱动商业成果的“行动引擎”,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回答的核心命题。
2025年8月21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举办了「渡口——甲子引力X2025科技产业投资大会」。在大会上,早期投资市场最活跃的机构之一——梅花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带来了题为《AI新时代的创业之道》的精彩分享。
演讲中,他剖析了AI时代的创业投资逻辑,并就从业者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解答:
AI的价值锚点正发生怎样的根本性转变?为什么说AI已不再是卖工具,而是卖收益?
在大模型格局已定的当下,创业者的机会主要在哪里?
为什么说2025年是“AI Agent元年” ?具身智能又为何是中国引领世界的历史性机遇?
在AI与产业结合的浪潮中,投资机构关注哪些方向和特质?
以下是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的演讲实录,经「甲子光年」编辑,有删改。
我们在市场上非常活跃。今年上半年,我们是早期市场出手最多的投资机构,完成了28个项目的交割。现在二级市场很活跃,但一级市场依然处于肉眼可见的低迷状态。比如在具身智能、AI等热门领域,大部分创业者仍然很难从VC机构那里融到钱。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项目是否有资格上牌桌。因为这是AI新时代,不管是“传统产业+AI”,还是“AI+产业”,都必须和这个时代建立连接。我们一直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最早的时候投游戏,后来投理想汽车,再到现在投AI和具身智能。这个时代需要什么,就要去学习什么,这也是我的标签。
我的一个观点是要永远看多中国。现在全世界能够真正形成完整创新链条的,只有中美两个国家。几乎所有领域都在中美之间不断竞争。而欧洲、日本、以色列等看起来相对暗淡。还有一点是要关注小镇青年,他们是中国当下创业的主力军。这些人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因为没有太多其他机会可供选择。
我认为AI新时代可以用几个方面来定义。首先,大模型的底座格局已经确定。去年7月份,“大模型六小虎”已经很难跑出来。当时网易采访时我说过判断可能有误,现在占据市场的就是四家:阿里、字节、DeepSeek和腾讯。
未来资本的兴奋点会转向应用,转向为业绩和结果付费。AI的大量创业机会一定会出现在应用层。
AI驱动的物理世界正在加速,一切硬件都需要重做一遍。比如无人机、玩具、机器人、家电等。
软件创业也会因为AI成本的降低而重新焕发活力。过去中国投资机构基本没怎么赚到钱,现在港股、A股的IPO重新活跃使一级市场充满期待。从全球AI生态全景来看,巨头抓住的机会非常清晰,可以预见的空间主要在应用层。AI的价值锚点正在从技术能力转向商业结果。
硅谷内部闭门会的一个共识是:AI不再卖工具,而是卖收益。AI应用层的融资已经超过模型层。DeepSeek在今年3月之后也有所回落,但它的崛起是中国的一件大事,甚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超过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这促使全球对中国科技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认为中国在AI上可以与美国一决雌雄。DeepSeek以5%的训练成本实现95%的效果。ChatGPT-5和Claude 4的表现非常惊艳,DeepSeek接下来还会有新的大动作。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建立对AI的信仰。无论怎么理解,AI确实成为红海竞争中的超级变量。要“上新桌、开新局”,就必须与AI产生关联。
AI的发展进度,大致相当于移动互联网2011年的阶段。2002年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格局已基本确定,大量应用刚刚开始。2011年,iOS和安卓的地位已经确定,设备普及加快,字节跳动刚刚兴起,微信刚刚推出,而拼多多、滴滴等还没出现。
AI的生态位也是类似的:模型赛道属于大厂,创业者只能在应用层竞争。个体则可以通过AI提升效率。
对超级个体和创业者来说,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超级个体要养成用AI武装自己的习惯,提高决策能力,从“不被替代”到“不可替代”。创业者要避免成为大厂的炮灰,尽量远离那些容易被大厂炮火覆盖的地方。
硅谷有个笑话:每次ChatGPT一升级,YC创业者就会“鬼哭狼嚎”,因为很多应用一旦被大厂覆盖,你就很难生存。这也是AI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第一,要聚焦在垂直细分领域。随着大模型发展,技术门槛降低,单纯技术背景不再占优势。创业者应选择成熟的垂直细分赛道,深入理解行业痛点,用AI重塑工作流程。
第二,要快速实现产品落地和迭代。不要追求长时间研发,而是要尽快变现,并和客户一起交互式成长。客户需求才是成长的主要动力,而不是靠拍脑袋的构思。在这当中,AI原生公司因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围绕AI而生,迭代速度更快,更具竞争优势。
第三,要要善用大模型底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东西别人已经研发出来,可以直接用,不要闭门造车,更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那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投什么?我们认为2025年是AI Agent的元年。AI使用成本约每12个月下降3倍,远超摩尔定律。从GPT-4到GPT-4o,每token价格下降约6倍。线性增长的智能,带来指数级增长的价值。
我们理解的AIAgent = 大模型 + 记忆 + 工具使用 + 自主规划。它是一种基于大模型,具备记忆能力、制度化推理与规划工具的使用方式,能够有自主推理和规划工具的使用,从而来解决问题的智能程序。每个领域都有AI Agent的机会。
在早期阶段,AI被视为复杂算法和技术平台。企业关注的是,我能买到什么AI工具?这个AI工具该怎么用?以工具功能和成本做为主要考量因素。
现在AI进化到中期阶段。AI正在交付实实在在的商业成果,市场对有效AI解决方案有强烈需求。已经从功能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
最终,AI会像水、电、煤气一样成为基础设施。就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未来所有公司都是AI公司,都会调用、嵌入AI。人机协作、AI与硬件的快速融合正在发生,包括很火的具身智能,AI正快速嵌入其中,还有各种垂直AI。
我们的AI投资方向,主要关注面向特定行业的垂直化Agent。通用Agent是大厂的主战场,而深度垂直的应用才有机会大幅提升行业生产力。我们早期投资了深度赋智等项目。深度赋智独创的多智能体结构,让智能体自发组织,完成从调研、设计、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打造了 MGX(MetaGPT X)、MetaGPT、OpenManus 等一系列爆款。
华清未央是用大模型解决软件破解问题的公司。很多大模型会告诉你如何生成代码、如何破解,而它通过将代码绑定并转化为另一种高级语言,在网安、国安、网信、软件迁移等领域可以提升百倍左右效率。
CREAMODA AI Agent则是首个时尚领域设计工业级Agent。拍一张人的照片,就能把衣服和穿搭设计转化为流水线作业,用户在家就能收到定制衣物。这是我们投的典型垂直类AI。
我们认为具身智能、自动驾驶、无人机、AI玩具是Agent的四大物理落地场景。
其中具身智能是中国引领世界的历史性机遇。大模型的突破极快地赋能具身智能,中国在供应链和产品上有强大的优势。例如,宇树的本体在海外生产,成本至少四五十万,而中国可以做到十万以内。同时,中国的人才和工匠红利的迭代足够快,需求量大,数据也更有优势。
这两年国内机器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运动控制能力快速提升,可以做前空翻、后空翻,有些动作还需要遥控,但整体上已经有了很多突破。AI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后,机器人可以理解指令、看懂图纸,并完成多步骤的复杂操作。VLA也让很多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动作。同时,核心器件的性能在提升,尤其是关键电机的性能发展非常快。
产业链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2022年,一台机器人成本还在百万级别,现在已经降到十万以下。
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上、中、下游都有投资机会:上游包括关节电机、芯片、“眼脑手”等核心硬件,我们都投资过;软件控制层也有布局,包括多模态感知和仿真平台;中游则涵盖通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陪护机器人——除了陪伴机器人我们没投,其他方向我们都有投资。
图片来源:梅花创投
我们还投了一家由全球机器人副总裁创立的公司,把中国的机器人卖到日本。日本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人使用市场,渠道完备,也是一个熟人市场。这家公司叫鹿明机器人,它的软件和硬件能力比较均衡。钛虎机器人是工信部“揭榜挂帅”的项目,主打打螺丝业务,其打螺丝速度是人工的30倍。
未来,所有不能提供情绪价值的重复劳动,都可能被机器人替代。
珞石机器人是工信部认证的“链主”企业,已经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代表,很快也将推出人形机器人。劢微机器人做了国内第一的场内智能叉车,销售情况很好。地瓜机器人是软硬件通用底座企业,新一轮融资已接近10亿美金。
AI和具身智能这两个领域,我们还在不断投资和下注。这是新时代决定性的创业机会。前面提到的一些方向技术含量非常高,但对于更多人来说,产业数据+AI,或者用AI技术赋能传统企业,结合成熟供应链+出海、优质产品下沉,再叠加新服务,都是机会。比如,新老群体中的单身人群消费水平,已经明显高于逐渐萎缩的中产人群。还有美国制裁下的国产替代机会,比如芯片、软件等领域。
我认为,接下来的机会会以AI为锚。所有生意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AI作为最有力的武器,穿透行业本质,用价值作为支点来抵御周期波动。
新旧世界的分水岭在于,既要敬畏技术规律,又要敢于重构规则。
既要加上AI的概念和能力,又要能快速赚到钱。同时,创始人也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商业。
谢谢大家!
(封面图来源:「渡口——甲子引力X2025科技产业投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