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股市最引人瞩目的现象,莫过于科技股的集体上扬。
9月1日,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涨幅居前,其中阿里开盘一度涨超18%。就在8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工业富联市值一举超越比亚迪,跻身“万亿俱乐部”。再往前,AI芯片企业寒武纪股价曾超过茅台,一度成为A股新“股王”,中芯国际股价也创历史新高。
这些标志性事件背后,几乎都离不开AI叙事。工业富联借AI服务器东风实现市值跃升,半导体板块的崛起同样源自AI算力需求的爆发。自年初DeepSeek在全球引发热潮,到近期多只科技股接连大涨,资本市场对科技板块——尤其是AI产业链的青睐,已升至历史高位。
将时间拉长至过去十年,中国科技股的市值虽历经起伏,但整体呈向上趋势。更显著的变化在于,头部企业的科技成色不断提升,热门科技股的组成也趋于多元,并在AI引领下变得越来越“硬”。
该如何理解这一轮价值重估?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瑞银继续看好中国科技股,在中国科技板块中,看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这一轮科技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就是AI。”长城基金基金经理刘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长期看,AI对经济的重塑效应将堪比移动互联网。
科技股大涨
在大涨之前,8月29日,阿里刚发布了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0%,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6%,整体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在财报中,阿里云业务表现尤为亮眼,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下近三年来最高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成为驱动云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
得益于此,阿里港股(09988)今年的涨幅已超过60%。阿里的股价走势像一把“勺子”,2020年曾超280港元/股,随后向下滑落,一度稳定在100港元/股以下,今年这把“勺子”从另一端开始上扬了。
在中国上市企业市值排行中,腾讯和阿里始终维持着科技股前两名的位置,两家的股价同样经历了剧烈波动,在今年开始上扬。
腾讯是中国上市企业市值榜第一位,从2021年到近期,腾讯的股价走势像一个“U”。8月,腾讯(00700)站上600港元/股,股价创4年来的新高,与2021年超700港元/股的另一个顶点遥相对望。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最新财报中表示,“我们在AI领域持续投入并从中获益。”AI已在提高腾讯游戏、广告业务的效率并拉动云收入增长。
以腾讯、阿里为代表,刘疆认为,这一轮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与科技创新周期启动有关,“在AI技术革命的驱动下,有理由相信各种新兴产业驱动的投资机会有爆发潜力。”他提到,在此基础上泛AI板块彰显了较明显的投资价值,如“卖铲人”角色的算力,以及应用带来的积极影响。
除互联网巨头外,半导体与AI概念股今年表现同样抢眼。8月最后一个交易日,Wind按照人气筛选出来的A股10只最热门股票中,7只与AI相关,包括寒武纪、中芯国际、工业富联等。
寒武纪是A股较为稀缺的AI芯片标的,近一个月股价已经翻倍,成为A股“股王”; 中芯国际8月累计上涨超28%;工业富联作为英伟达AI服务器供应商,当月涨幅超55%。
寒武纪和中芯国际的股价崛起是一个逆袭的故事。2020年,寒武纪刚刚上市,进入当年的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排行第321位,如今排行已上升至第29位。过去五年,中芯国际的市值排行中从80多位提升至前20位。
这种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科技行业进步的缩影。
根据Wind发布的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榜单,第一财经记者整理了过去近十年的变化,从前50的科技股成色可窥见行业板块的变迁和科技股崛起的轨迹。
最早可以回溯到2016年,在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榜单中,银行业的市值占比还是最高的(21%),资本货物和能源行业并列第二(8%)。而到2025年上半年,金融板块虽仍以26%领先,信息技术已跃居第二(19%),科技公司数量达114家,成为榜单中数量最多的行业。
聚焦市值前50的企业,科技含量也在显著提高。据第一财经统计,2016年仅8家科技企业入围,科技含量为16%;到2025年上半年,已增至16家,占比32%。
从科技股具体的组成看,这十年,互联网股不再独占鳌头,科技创新多点开花,半导体成为最新热门,科技股变得越来越“硬”。
2016年,中国上市企业市值前30仅有4个是科技股,都是互联网企业,到2020年,医药、汽车等更多类型的科技股来到市值前30。到今年8月来看,工业富联、中芯国际、寒武纪已经进入了中国企业市值前30名。
香港奥恺基金创始人、投资总监曾晓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些变化印证了中国股市的“含科量”在上升,主要原因是优秀的科技企业家队伍日益壮大、投资人对科技股的认可度和投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在AI时代,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需要更多投资者去投资科技公司。
AI推动逆袭
2022年到2023年,ChatGPT刚出现时,国内科技行业弥漫着焦虑,担忧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但当前,中美已共同处于AI第一梯队,差距正持续收窄。
7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和美国是第一梯队,以近35分的差距领先第二梯队的国家。
报告观察到中美之间的差距有阶段性地缩小趋势,美国领先中国的分数从2023年的22分,缩小到2024年的近20分。中国成为全球开源开放重要的推动力量,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源大模型在今年实现了群体性的突破。
年初DeepSeek的爆发成为行业关键节点。ScaleAI创始人亚历山大·王更曾发表观点称:过去十年来,美国可能一直在AI竞赛中领先于中国,但DeepSeek的AI大模型发布可能会“改变一切”。
刘疆告诉记者,春节后市场行情主要由DeepSeek等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驱动,相比之下,近期这波行情的驱动因素更广泛和深入,整体回暖既有流动性环境改善的因素,又有政策面积极、刀法精准、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大模型和各种软硬件应用迭代创新。“在整体较积极的市场氛围下,科技成长板块容易形成投资共识。”
香颂资本创始人沈萌则认为,随着中美贸易谈判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移,压制中国市场价值的情绪得以释放,承载了政策重心的科技板块率先迎来资金追逐。
“目前AI最直接受益的是国产芯片与算力基建。”奶酪基金投资经理潘俊对第一财经表示,算力需求从训练侧转向推理侧,则推动IDC(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增加。推理需求增长还利好光模块、边缘计算芯片。
科技公司近期加大AI投资,并释放AI带来收益的信号,愈加让市场看到了AI变现的可能。
刘疆告诉记者,许多科技公司的资本开支不是以当期收益为目的,而是为了加强领先优势或抢占未来制高点,尽管如此,一些公司的AI产品已在创造较好的收益。
具体而言,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认为,一些公司运营着中国规模最大的云服务平台,AI 应用已为其核心业务带来实质裨益。尽管这场 AI 技术博弈有一定复杂性,但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仍可能是最大受益者。
“中国互联网头部公司已储备了足够的高端 GPU ,以支持未来至少 9-12 个月的AI发展。”瑞银认为,先进芯片的稳定供应将有助于互联网公司保持其在 AI 创新方面的优势。此外,中国将大力推动国内芯片行业发展,部分国内芯片设备供应商也将受益于中国为持续推动芯片本土化所做的努力。
潘俊则看到科技公司资本开支的带动效应。他表示,参考美国公司的经验,科技巨头开支早于供应链业绩释放约半年。阿里、腾讯等厂商2024年资本开支激增,预计从2025年中报发布开始,国产AI产业链业绩将有所释放。
AI有望自动化半数经济任务
这一轮科技股行情将延续到什么时候?在多数分析人士看来,AI的影响将是深刻且长期的。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援引麦肯锡和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的估算称,AI最终可以自动化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经济任务。假设大约三分之一的任务可以自动化,根据瑞银的估算,年化AI营收机会可能约为1.5万亿美元,是目前每年约5000亿美元资本支出的三倍。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当前科技板块的估值水平,刘疆告诉记者,从绝对位置看,科技板块相比2020年的上一轮高点尚有距离,从产业发展看,近几年新上市了很多优秀公司,存量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盈利质量也有提升,“中长期看,在AI驱动的产业逻辑支撑下,还有持续挖掘投资机会的空间”。
瑞银认为,“目前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仍保持理性,市场并未处于泡沫之中。”科技行业估值目前虽处于历史区间的较高端,但背后有强劲盈利增长的支持,公司财报继续超出预期。
一些机构望向长期。“我们长期看好A股和港股市场权益投资的机会。”刘疆说,算力景气度率先爆发,算力卡、光通信、PCB、液冷等细分方向的成长性和投资机会逐渐展现。此外,硬件方面的人形机器人正走向量产,无人出租车、无人物流、无人环保、无人装备、eVTOL等新兴硬件领域也有望迎来放量成长。
潘俊则认为,港股科技板块具备全球资金聚集效应,核心资产包括A股稀缺的晶圆制造龙头企业和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模型开发企业。A股市场则在半导体设备、操作系统等国产化前景较好的领域,以及智能驾驶、工业软件等细分应用场景具有深度布局优势。
但不应忽视风险。有分析人士提醒,短期市场情绪快速升温可能导致部分标的波动加剧,存在局部过热可能。
上一篇:寒武纪成A股“股王”,学霸陈氏兄弟如何缔造传奇? 寒武纪陈氏两兄弟股份 寒武纪如何成为英伟达
下一篇:“T+0”+分红+高股息,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明日上市交易 t+0鐨勭孩鍒〆tf t+0鐨勬腐鑲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