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的国际政策像一场没有尽头的真人秀,屏幕前的观众时而被激烈对峙所震撼,时而被出人意料的转折所迷惑。过去几年,美国以“关税大棒”在全球舞台上一路挥动,声势很足,却常常打到了自己人甚至损伤了自身的长期利益。为了理解这段轨迹,我们不得不回望沙利文这位前国家安全顾问的论断:在这场博弈里,我的四年努力,似乎全都白费了。
特朗普政府把关税战当作全球赌局中的高风险下注,多次通过猛然加码来拉高对手的成本,却忽略了牌桌上并非只有一个赢家。以对印度征收50%关税为例,这一举动不仅让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出现裂痕,也让原本可能成为稳定力量的印度感到深深失望。沙利文说得直白:如今回访各国,他听到的并不是各国愿意与美国携手遏制中国,而是他们更关心“对美去风险”,宁愿独自谋求稳妥的利益。
这样的教训并不微不足道。美国试图通过强硬压迫让印度放弃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却忽略了国际关系的现实:在高压面前,伙伴们不一定会按原计划行动,市场也会因此波动。结果是全球市场的传导效应迅速显现,莫迪政府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在重新评估地区安全架构时,加强了与中国及其他新兴力量的对话与联系。显然,所谓的“外交胜利”很快就被对手抢走,剧情的走向让人感到早已在情理之中了。
沙利文进一步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缺乏持续性与连贯性,拜登政府的努力在特朗普肆意挥舞大刀阔斧的阴影下,常常化为尴尬的碎片。过去被寄望建立的广泛盟友体系,如今像一个个失望的回声,无法形成稳定的共同议程。越来越多的美国盟友在公开场合表示合作意愿,私下却以各种方式调整立场,以便最大化自身利益。这一现象,从全球民调中的美国形象变化就能略见一斑,成为美国外交策略亟待修正的最直观证据。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内部的分歧与混乱已开始侵蚀国家治理的底线。美国上诉法院对特朗普关税的判定指向了法律程序和合规性的问题,强调某些措施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沙利文也明确指出,所谓“联合盟友围堵中国”的策略,实际上不过是把旧有的亚太再平衡思路换个包装再推向市场,仍然是奥巴马时期的思路的翻版。无论外部形象如何,现实是这条路在短期内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与安全收益。
在这场中美长期对抗的马拉松里,美国似乎被迫走上一条艰难的赛道。债务高企、财政赤字扩大、国会分裂,使得任何高压手段都付出代价;而中国以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日益成熟的产业链优势稳住了脚跟,给美国的急进策略以沉重的现实回响。与此同时,许多美国的传统盟友在两难之间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口头上表示支持,行动上却在试探性地站在两端,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结果是,中美之间的力量并非以零和方式重新定型,而是形成一种新的“多极共存”,让一些国家得以在这场博弈中取得比两大对手更优的地位。
因此,当我们看到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现实:即便背后有批评声浪,美国也仍在债务压力与战略选择之间摇摆不定,继续追求更强硬的解法。若把问号留给未来,或许特朗普只是短暂的风向标。若由此来判断,拜登接任后是否真的能修正航向,仍然未有定论。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美国这一次,真的准备好了吗?若不及早调整战略,沙利文的担忧可能会变成现实: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变化一旦发生,全球秩序中的美国领导地位则很可能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