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眼科医疗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行业龙头爱尔眼科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门诊量高达92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7%。
翻看七大眼科医疗企业(爱尔眼科、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朝聚眼科、德视佳、希玛医疗)的最新财报,一组数据较为亮眼:7家企业2025年上半年的总营收超过170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在眼科“七雄”的财报上,屈光手术贡献了大部分营收。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眼科医院将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高毛利项目时,基础眼病诊疗服务难免被边缘化。”
图为在河北省新乐市一家医院的眼科诊室,医务人员正在给学生检测视力。(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眼科医疗企业快速扩张
从已披露的财报数据看,爱尔眼科作为头部企业强势领跑,尾部企业面临增长压力。上半年,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何氏眼科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4.19%,但是,细看财报可以发现,这一增长是在营收下降4.22%的情况下实现的,主要依靠成本削减和业务结构调整;华厦眼科的业绩较平稳,营收同比增长4.31%,利润同比增长6.2%,其中屈光营收增长13.75%,为7家中增速最高;希玛眼科净利润同比微增2.4%。
普瑞眼科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467万元,同比减少66.12%,公司在财报中将此归咎于“整体需求增长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朝聚眼科上半年营收为6.98亿元,同比减少4.91%;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减少17.1%。上半年,德视佳的净利润同比减少12.7%。
当前,快速扩张是眼科医疗企业发展的共同特征。截至2025年6月30日,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共有976家;截至2025年6月,华厦眼科已在全国49个城市开设64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7家视光中心。
一位离职的眼科医生透露:“新并购的医院往往要承担业绩指标,导致医生面临巨大的营销压力。”
此外,高速扩张带来的财务风险也不容忽视。应收账款高企成为行业的普遍问题。比如,多家眼科医院的应收账款增速超过营收增速。有业内人士分析,部分医院可能通过分期付款、医疗贷款等方式降低消费门槛,但这会增加坏账风险。
屈光项目独大 白内障业务承压
从各家的业务结构来看,屈光项目已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比如,爱尔眼科屈光项目收入达46.18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约为40%),同比增长11.14%。
数据显示,7家医院的白内障项目收入平均增速仅为个位数,远低于屈光项目。青光眼、眼底病等疑难眼病诊疗收入占比普遍不足10%。有患者反映:“现在想找专家看青光眼越来越难,医生都在忙着做近视手术。”
财报中的另一个趋势是客单价持续攀升。市场数据显示,爱尔眼科屈光手术客单价在1.85万元左右。爱尔眼科也在财报中提及屈光项目客单价企稳回升。
有患者表示,在屈光项目上,眼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如同一座迷宫。同样的半飞秒激光手术,在不同机构的报价可能从8000元到30000元不等,但患者很难辨别其中的差异。
价格不透明还体现在各种“打包服务”中。有消费者在投诉平台投诉称:“手术报价2万元,但术后护理、复查、用药等都需要额外付费,最终实际花费接近3万元。”
更令患者困惑的是医保报销问题。多家民营眼科医院打着“医保定点”的旗号,但实际治疗中大量项目被归类为“自费项目”。有患者表示:“原本以为医保能报销大部分,结果自付比例超过70%。”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爱尔眼科控股子公司因各类违规已被处罚30余次,主要集中在医疗合规、商业贿赂与不正当竞争、医保基金违规、广告宣传违法、信息与隐私管理等领域。
市场繁荣背后有隐忧
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正在迅速扩大。据国际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2024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231亿元,同比增长11.05%,其中民营机构市场份额占比达42%,规模突破937亿元。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测算,2025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521.5亿元,较2020年增长83%。
眼科医疗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竞争正在走向白热化。有投资机构投资人表示:“现在眼科医疗机构估值普遍偏高,存在一定的泡沫。一旦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估值回调。”
已有国内的眼科医院开始进行海外并购。2025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在境外地区的营收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16.5%。对此,有国际医疗投资顾问表示:“中国医疗品牌在海外认可度有限,且面临当地政策和文化差异的挑战,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仍有待检验。”
此外,海外并购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根据财报数据,部分眼科企业的海外子公司负债率偏高,可能影响集团整体的财务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介入正在改变眼科行业生态。上述离职的眼科医生坦言:“现在年轻医生更愿意去民营医疗机构,因为收入高。但这也导致公立医院人才流失,最终可能影响整体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