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西北沙漠边缘,一辆无人驾驶物流车正在申通快递的网点间自主穿梭。
它精准识别着沙漠公路上的行人与信号灯,将包裹准时送达。在这片曾经只有骆驼和越野车才能征服的土地上,这台智能机器已然行驶了数千公里。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九识智能日常运营的一个缩影。
当大多数消费者还在讨论Robotaxi商业化时,这家成立仅四年的企业已经将L4级自动驾驶技术带出实验室,投入到真实的商业场景中。
中国自动驾驶切入配送物流赛道
九识智能的创立背景,也是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时代印记。
2021年8月,曾在百度硅谷研发中心从事自动驾驶研究,也是百度Apollo开源系统早期贡献者之一的庄立,在失去了硅谷的工作之后,回国创业并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了九识智能。慢慢地来自百度、华为、Waymo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中美顶尖高校的博士团队,也加入了这场将自动驾驶落地并商业化的探索之中。
这家公司的诞生,正值自动驾驶行业面临重大转折点,资本开始回归理性,商业化落地成为行业生存的关键考验。
同样从硅谷回来加入九识智能的CEO孔旗,其职业经历几乎是中国自动驾驶发展的缩影——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本硕、普渡大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加上曾任百度硅谷自动驾驶初创团队规划决策负责人、京东北美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的从业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商业化困境。
在自动驾驶和无人车领域,百度Apollo带给行业开源的系统与技术资料非常成熟、充足,为国内很多自动驾驶和无人车公司提供了基础。可以说中国的无人驾驶行业能快速发展、反超欧美,就是建立在这种鼓励开源、相互促成的社区氛围上的。
“九识也是在百度Apollo开源系统平台上,完全自主研发的。也是庄立他们经过了很多尝试和摸索,才最终选择了做无人物流车这个细分赛道。”孔旗说。
技术直男的庄立和创始团队是从技术提升物流站点效率的角度切入的,将九识定义为物流产业赋能。基于对行业趋势的体感和洞察,他们提出了“低速大于高速,载物大于载人”的战略判断,认定城配物流会成为智能驾驶落地第一站。
这一判断基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商业逻辑:载物对自动驾驶的容错率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从中低速载货场景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场景更为可行。
“所以那时候,九识从一个纯算法和软件的思路,进一步转化到做出真的软硬件一体的产品。而且这个软硬件一体的产品还得看谁买单,能不能带来真实价值,这些对九识来说是很关键的转变。基于这个角度判断,自动驾驶最先规模化的,应该是在物流场景中把技术和产品打通。”孔旗说,“这个过程中也有投资人劝过九识换赛道,当时团队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判断,直到23年中,九识发布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型Z5,这是在机动车道上低速城配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推动“2025高度自动驾驶商业化”目标,为行业发展注入政策动能,加速了无人物流车行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步伐。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九识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市场机遇。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九识智能已在全球近300座城市实现L4级无人车的规模化运营,累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3300万公里,在国内无人物流车行业市场占有率超70%,并成功进入新加坡、日韩、中东及欧洲等海外市场。
在国内,目前九识已深度服务中国邮政、通达系、国药器械、佳通轮胎等多场景行业客户及其生态合作伙伴,构建起覆盖快递快运、生鲜商超、医药冷链等的智慧城配物流网络和行业解决方案。
目前,九识团队已汇聚了近1000名技术人才,平均年龄约28岁,在苏州、北京、美国硅谷设有研发运营中心,形成了全球化技术协作网络。这种组织架构确保了九识既能保持技术前瞻性,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这也让九识在成立四年内就成长为中国独角兽企业、全球独角兽企业,并在2025年完成近3亿美元B轮融资,成为自动驾驶寒冬中罕见的成功案例。
产品层面,护城河是什么?
产品层面,目前九识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产品矩阵,并且已推出Z系列、E系列和L系列无人物流车。
其中,Z系列专注于多场景的重货与长距离运输,容积达到10m³,载重可达2吨。E系列则针对“轻抛货”(体积大、重量轻)设计,载货空间优化至6.5立方米。最新推出的L系列专注于重载物流场景,以1800kg载质量、400V高压快充等核心优势,完善了企业在城配B2B市场的全场景布局。
横向来看,九识的竞争力则主要需要从技术、成本控制以及生态链建设三个方面去考量。
首先,在技术层面,九识通过ZOE 2.0架构实现传感器无缝扩展,Transformer骨干网络统一检测动静态障碍物与地图元素。其端到端决策模型将响应速度压缩至35ms,较行业平均快4倍。车规级硬件通过30万公里耐久测试,固态激光雷达寿命超5年,远超竞品1~3年水平。
此外,在极端环境方面,从敦煌戈壁到迪拜沙漠,九识无人车经受住了-30℃至60℃的考验。乡村道路场景中,Footprint坐标系与Map Transformer V2模型解决GPS信号丢失问题,泥泞路面识别准确率达99.8%。传感器自清洁系统在雨雪天气中保持99.9%的感知精度。
其次,成本控制方面,目前九识是“硬件销售+软件订阅”模式,这大幅降低了客户使用门槛。同时通过自研车规级硬件国产替代,降低50%迁移成本;动能回收系统提升续航30%。
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
在敦煌申通等案例中,九识无人车帮助客户实现了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甘肃敦煌申通网点购置2台Z5后,月均成本从1.2万元(人工+燃油)降至6000元,旺季用工缺口解决,年省10万+。
最后,回到生态的建设。在生态建设层面,九识通过构建“政-产-研-用”协同的开放生态,持续巩固其行业领导地位。
一方面与宝湾物流、极兔、申通等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场景合作,形成“技术-场景-数据”的正向循环;另一方面与汕头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共建无人配送管理标准,推动路权开放和政策创新。
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模式,既加速了无人配送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更使九识成长为连接技术、产业与政策的核心枢纽,驱动整个无人物流配送行业向规模化、全球化发展。
但对于企业的护城河,庄立、孔旗和团队心里都非常清晰。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自动驾驶的核心壁垒还是在于数据,任何技术框架都离不开真实海量数据的训练。只有通过爆款产品,让无人物流车真正在城市公开道路上进行真实的运营,通过海量的数据,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不断迭代,才能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场景理解能力,真正做到安全、高效。
“随着无人物流车的规模扩张,生产、交付、售后等体系打造和维护的软实力也将会是九识智能未来新的护城河。”孔旗说。
两大维度开启未来增长曲线
至于未来的增长曲线,全球化布局与多场景拓展仍将是九识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自动驾驶行业逐渐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九识正以清晰的战略路径加速推进国际化落地与多元化场景融合,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方面,九识不仅成功进入新加坡、阿联酋、日本、韩国等市场,更夺得新加坡首张自动驾驶物流车官方牌照,成为该地区无人配送领域的先行者。
此外,九识与DHL合作在迪拜开展自动驾驶试点项目,并参与新加坡TR-68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体现出从市场进入到标准制定的深层全球化策略。
“我们的车辆已在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执行花卉配送任务,樟宜机场也正与我们密切接洽。同时在中东、奥地利等地区,已有客户开始实际使用九识的物流无人车。”孔旗指出,随着出海战略的深入推进,九识将持续推进“基于本地化的创新”,进一步适应不同地区的法规环境与用户需求。
在多场景化方面,九识正迅速突破物流配送的边界,向安防巡检、市政服务等多个领域延伸。例如,九识与北控北斗合作开发的燃气管网无人巡检系统,融合PPB级高精度燃气泄漏检测技术与L4级自动驾驶能力,实现了管网全天候、自动化、高精度的安全监测,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2025年6月,九识产品线迎来重要升级,发布多款全新无人车型,包括E6长续航版、E6 MAX、E6 MAX长续航版及Z5冷藏车。其中E6 MAX系列以7.4平方米的超大货舱容积为核心突破,极大提升了电商快递等轻抛大体积货物的运输效率,显示出九识在场景定制化与产品矩阵化方面的强劲能力。
可以看出,九识已在全球化与多场景化两条路径上形成良性互动的战略格局。通过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产品创新与本地化适配,九识不仅提升了品牌国际影响力,也积累了丰富的跨场景技术与管理经验。
小结:
九识智能的崛起代表了自动驾驶领域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以商业化落地为导向,以客户实际需求为牵引。
这种思路的快速落地优势在九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最初的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商业落地,九识只用了一年时间;从第一款量产车型发布到成为全球L4城配赛道领跑者,九识只用了两年时间。这种发展速度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技术路线的理性选择。
未来,随着全球智慧物流、智能城市与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九识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实现规模化落地,迎来新一轮增长。
正如九识联合创始人周清所言:“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炫技,而在落地。当技术真正服务于成本、安全与效率,它才能被市场接受。”九识智能的实践表明,自动驾驶不再是遥不可期的技术幻想,而是正在发生的商业现实。
(刘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