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ID:ECO-SPORTS),作者:ECO氪体
在体育圈里,有一句老话叫「拴狗冠」,大概指队伍强到不需要主教练也能赢球、夺冠。
在AI时代,这种说法需要更新了。
上周,奥克兰球手队在先锋棒球联盟的一场比赛中,选择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主教练,把临场指挥完全交给一个AI系统。原主教练阿隆·迈尔斯手握iPad,只是象征性的督战,而真正的排兵布阵、调整,全由名为AaronLytics的AI系统完成。
最终,球手队以5比0击败了大瀑布航行者队。就这样,一场原本稀松平常的比赛,也因为一个更宏观的意义被记住:职业体育史上,首次有球队将临场指挥权交给了AI。
据悉,AaronLytics由软件公司Distillery打造,且仅用两周就完成开发。该系统能够处理实时比赛数据、队伍历史表现,对阵信息等等,甚至是天气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把教练团队脑子里、笔记本上的一切数字化,然后在比赛里直接给出指令。例如,比赛进行到第七局时,AI下令替换一名垒上的球员,被换上的球员随后成功盗垒,最终球队也成功得分。
这下,要被AI取代的不止是白领、客服和文字工作者,连主教练也要担心失业了?其实不然。要理解球手队这次尝试,需要看到几个关键背景。
首先,这是一次披着激进外衣的低风险尝试。球手队早早锁定了联盟第一,手里有70场胜利,而对手只有34胜。换句话说,双方实力差距较大且输了也无关大局,干脆拿一场比赛去试试AI。当失败代价几乎为零时,试错的空间就无限大了。
最后,球手队以73胜结束了常规赛图源:球手队官网
其次,这也是球队整活的延续。去年球迷感谢日,球手队让观众担任临时教练,直接决定战术,今年把权力交给AI,本质上也是给球迷制造新鲜感的尝试,且就持续了一天。在周日的比赛中,阿隆·迈尔斯还是「拿回」比赛的指挥权。
再者,AI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主旋律,体育也不例外。只不过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相比,更处于幕后的位置。球队的数据部门早就离不开算法,战术模拟、运动员健康监控等等。
近两年,各大联盟也在不断扩展AI层面的合作。例如,NFL这赛季和微软扩大合作,把Copilot融入球队日常战术分析、数据收集;NBA则是扩展与谷歌云的合作,把AI应用到比赛现场和观众体验中。
区别在于,奥克兰球手队这次,某种意义上让AI从幕后真正走上了前台。把视野拉远,也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挺有戏剧性。上一次棒球界的数据革命,正是奥克兰运动家的「魔球理论」,深刻影响了北美职业赛事的选材和战术逻辑,二十多年后,另一支奥克兰球队再次吃螃蟹,有一种历史呼应的美感。
而且,在AI不断进化、发展的当下,这种尝试也有其可复制性。对低级别球队来说,AI可以是成本更低的教练助手。相比聘请一个经验丰富、薪资高昂的教练,一个能在iPad上实时给出战术选择的系统,显然更具性价比。
不过,除了有限的产业价值之外,这件事最有趣的地方,其实在于它在球迷群体中引发的讨论:
体育到底有多少东西能被数据化?或者说,当球队或者赛事无限追求最优解、最理性化的选择,赛事的魅力是否会被稀释?体育是否还是体育?
在一场比赛中,比赛的胜负当然跟战术密切相关,但也取决于球员的临场状态,也和观众氛围、比赛势头等心理层面的因素有关,那些微妙的人性细节,是体育让人着迷的核心,也是AI无法感知的。至少现在,AI还不能梦见电子羊。
换句话说,AI能计算最优解,但体育的魅力往往来自「非最优解」。除了个体球员的表现之外,教练的不同选择、临场指挥,也是球迷津津乐道的执教风格和魅力。如果这些都被算法统一了,比赛可能会变得更正确,但也更无聊。
因为,喜欢造神的体育,底色终究是关于人的。某种程度上,体育赛事是最蕴含「人性」的集体活动,这也是其能经久不衰的原因。在在球手队相关社媒的评论区中,也有许多对这次AI尝试的负面评论。
比赛结束后,他们发布了一个声明,表示因为AI模仿人类战术,球手队已经解雇了AI教练:「我们的结论是人工智能是人类有用的工具,但仅止于此,它终究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永远来自人类。无论何时,我们都会选择阿隆·迈尔斯,而非冷冰冰的机器。」
当下,谈「AI教练取代人类」还太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AI更像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这次奥克兰球手队的尝试,核心意义还是在于展现一个事实:AI的确已经伸到了赛场的最前沿,未来它在体育产业中的落地会越来越具体。但与此同时,至少从社媒上球迷的反应来看,也起到了一个提醒作用:体育之所以迷人,恰恰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人性。
话虽如此,一个想法还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如果世预赛上国足要是用AI来决定换人时机,现在是否还保留着进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