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陶炜 南京报道
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向储能领域延伸的趋势愈发明显。
天合光能(688599.SH)9月11日发布公告,收到控股子公司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下称“天合储能”)的通知,天合储能于近日分别与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签订了合计2.48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拟交付的海外1GWh订单将采用构网型系统,这是天合储能在海外市场获得的首个GWh级别构网型项目。“下半年储能的发货量要比上半年大得多,全年估计会有8—10GWH。”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光伏行业由于极度内卷而普遍业绩低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把“光伏+储能”一体化布局视为新的方向,超过80%的头部企业已通过自建、收购或合资方式切入储能赛道,以应对光伏组件利润下滑和行业“内卷”压力。
首个GWH级别的构网型系统海外订单
根据最新发布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签订储能销售合同的自愿性披露公告》,本次签订的三份合同总规模为2.48GWh。尽管对于客户的具体名称公司选择了保密,但公司透露分别是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公告称,三家客户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均不存在关联关系,合同的履行对公司业务的独立性不构成影响,公司不会对客户形成依赖。本次签订的合同条款对产品交付、产品价格、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包装标准、验收标准、结算方式与期限、违约责任、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约定。
公司公告中特别强调,其中拟交付的海外1GWh订单将采用构网型系统。“这是天合储能在海外市场斩获的首个GWh级别构网型项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公司在公告中如是表示。
构网型储能(Grid-Forming Storage)是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主动构建电网电压和频率(而非被动跟随),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导致的电网弱支撑问题。与跟网型储能相比,构网型储能本质为电压源,可自主设定电压参数并输出稳定电压/频率,具备离网运行能力,能独立支撑电网系统。对于新能源高占比地区(如西藏、新疆)、微电网及独立储能电站等应用场景来说,构网型储能更有优势。
“在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发展迅猛,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量占比已接近60%。以往电力系统可消纳风电光伏的随机波动,但随着其比例不断攀升,且储能也通过变流器并入电网,导致电力系统惯量不足,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火电调频已难以满足需求,风电光伏虽具备一定调频能力但不够,借助储能以构网模式运行可大幅提升调频能力;另一方面,在故障条件下,需要可靠的电源提供支撑。目前业界达成共识,先进的构网储能技术、提升风电光伏自身构网能力以及储能作为构网主力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向。”北方工业大学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教授李建林表示。
据李建林梳理,2025年整个构网储能规模达10GW级,国际国内对其高度重视,大部分招投标都要求具备构网功能。“构网型储能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惯量、稳定电压、支撑频率,是破解现有储能建而不用、利用率低下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百MW级、GW级构网储能将逐步成为储能领域的主力军。”李建林认为。
光伏龙头纷纷涉足储能
近年来,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普遍把“光伏+储能”一体化布局视为新的方向,超80%的头部企业已通过自建、收购或合资方式切入储能赛道。
组件端出货量最大的五家企业中,天合光能在储能上的发展进度是靠前的。天合储能早在2015年就已经成立,是同行里投入储能领域最为激进的一批。根据天合光能半年报,公司储能舱及系统销售已覆盖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量超12GWh。尤其是今年以来,海外销售占比提升,海外市场实现规模超1GWh交付。“天合储能自2024年1月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首次发布Tier1一级储能厂商榜单以来,到2025年二季度,已连续六季度蝉联该榜单,入选BNEF‘全球储能产品及系统集成商可融资性’榜单。天合储能上半年出货1.7GWh,全年计划出货8-10GWh。目前天合储能海外订单占比大幅提升,下半年有望延续量利齐升的发展趋势。”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天合光能储能业务在今年二季度扭转了此前因持续高投入形成的亏损趋势,实现了单季度盈利,这或许意味着天合储能已经渡过了培育阶段,未来有望对天合光能整体经营业绩给予更多支持。
其他几家组件巨头里,晶科能源2025年推出“蓝鲸SunTera G3”储能系统,适配海外市场。隆基绿能青岛储能基地投产,HPBC组件与储能协同布局,聚焦工商业光储一体化。晶澳科技通过合资公司“晶澳储能”切入储能赛道,主推“DeepBlue 4.0 Pro”光储系统。通威股份依托硅料成本优势,布局“硅料-组件-储能”全产业链。
根据国家能源局今年7月31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达9491万千瓦,同比增长29%,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570小时,同比增加100小时以上。政策推动新能源与调节性电源协同,储能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收益路径,具备长期增长潜力。”长城证券分析师于夕朦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