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由一碗莜面引发的“预制菜”争议,看似是罗永浩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实际上撕开了中国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消费者对“现做现卖”的认同、企业对效率与成本的权衡,以及国家标准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文 | 一一
西贝的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西贝的老板贾国龙真的炸了!
直接放话要起诉罗永浩!还是连说三个“一定”!!!
“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贾总的怒气。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件始末:
从微博控诉到法律威胁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在西贝莜面村用餐时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高昂,“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这条微博像一颗炸弹,瞬间点燃舆论,引来不少附和,“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罗永浩的质疑集中在两点:
1. 菜品品质:羊排有“隔夜重烤”的腥味,烤鱼葱腥味重,莜面汤“隔夜感”明显,且所有菜品均非滚烫,疑似复热预制菜。
2. 高价低质:5人消费830元,人均160元的定价与“现做”体验严重不符。
次日,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称罗永浩所点菜品“无一预制”。贾国龙解释,西贝采用“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现制”模式:中央厨房负责食材切割、腌制等预处理,门店完成最终烹饪,符合国家“非预制菜”定义。
新闻发布会后,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问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即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贾国龙补充说,商家的责任是让顾客吃好,如果吃不好,商家有责任道歉和补偿,这才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健康的正常关系。
他认为,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并且在持续发酵。“你看他的微博,今天还在连续地发,连续地发。他的现在行为已经超出正常消费者的行为了。”
此外,针对菜品价格贵的问题,他在采访中情绪激动地表示,外界普遍认为“西贝贵”是近两年中国餐饮业的“最大冤案”。
为了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值不值”,西贝宣布将在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贾国龙澄清,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套餐,而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西贝为此提供了两大承诺:第一,“不好吃,不要钱”,顾客可以随时退单;第二,欢迎顾客随时进入后厨,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
舆论升级:
悬赏与反诉
有知名博主指出,罗老师论创业水准是行业冥灯,但论对线水准那是旋风冲锋龙卷风。
很快,大家就发现西贝的新闻发布会严重激起了罗老师的求知欲和胜负欲。
9月11日和12日,罗永浩继续在微博和西贝交锋。
他发布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并转发人民网报道——该报道曾指出西贝等连锁品牌预制菜占比超80%。
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贾国龙称将起诉罗永浩“商业诋毁”,而罗永浩反击称“欢迎诉讼”。其实,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何为预制菜。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根据2024年3月21日,国家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哪些不算预制菜?
那么,哪些才不算预制菜呢?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据此辩称,其菜品虽经中央厨房预处理,但最终由门店厨师现制,因此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消费者普遍将“预制菜”等同于“非现做”。
罗永浩直言:“消费者花的现做钱,买到的却是复热菜,这就是欺诈。”网友评论称:“西贝钻了国标空子,用‘预加工’话术掩盖工业化本质。”
对老百姓而言,如果是提前一天或n天就做好的,就是我们通常认知的预制菜。
但西贝的员工说,我们的莜面是现做的,番茄酱是一早熬好的,现在只不过是重新从冰箱里拿出来袋装的加热;牛腩是先用高压锅压好的,在门店再把胡萝卜等蔬菜放进去用韩国产的小高压锅压好,都是现场做的,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贾国龙说了,预制菜是成品,在中央厨房炒好、封装、冷冻,门店加热即出餐;西贝只是预加工,比如把毛菜变净菜、肉丝提前切好焯水等,关键烹饪步骤都在门店完成。按国家标准,西贝目前没有一道预制菜。
笔者想到了另外一家谷田稻香,一直觉得他家的盖浇饭很好吃,结果发现米饭确实是门店现烧的,但是所有浇头都是放在微波炉里叮一下加热浇在米饭上的,按照普通人的理解,这肯定是预制菜咯,但按照贾总的说法,这应该不是预制菜呀!难道只兴他们加热莜面的番茄酱,不允许别人加热浇头?
很显然,大众的认知里,我到饭店来吃饭,你就应该现做啊,如果搞成中央厨房那样统一制作、统一配送、统一加热,那我为什么还要到你饭店里来吃?自己家里难道没有微波炉吗?
所以这次很多网友都站了罗永浩,微博话题下也成了对西贝的吐槽区。
价格到底贵不贵?
西贝以“高端食材+现做工艺”为卖点,客单价普遍高于同类餐厅。贾国龙称“西贝贵是餐饮业最大冤案”,并公开账目显示利润率仅5%,成本中人工占比高达55%。但消费者不买账:“高价不等于高质,若用预制菜降本,为何不直接标明?”
也许大家在意的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有没有如实告知,让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
微博调查显示,82%的网友支持强制标注预制菜,65%表示愿为现做菜品支付溢价。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可以接受预制菜,但拒绝被当傻子哄。”
早在去年4月份,餐饮品牌老乡鸡率先打出“明牌”,发布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指出“当前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占比70.6%,半预制占比27.7%,复热预制占比1.7%,并在餐厅公示正餐菜品的加工方式分类”。发布自曝“当前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占比70.6%”,并且在餐厅公示正餐菜品的加工方式分类,以颜色作为区分”。
老乡鸡将菜品分级明示
这样明明白白、大大方方让消费者消费不是挺好?丰俭由人,愿意吃现炒的,多付点钱,愿意追求性价比的,吃预制的也无妨。
本来15个菜830元到底贵不贵,不同消费能力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如果这些菜真像罗永浩所说的那样“几乎全是预制菜”,口感很差,那么,拿预制的菜,卖现炒的价,大家肯定无法接受。
眼下舆论的讨论已经从“西贝有没有用预制菜”,慢慢转变成了“西贝不但用了预制菜,还卖得那么贵”。
其实,大家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把预制菜当现做菜卖”“预制菜卖出现做菜的价格”。
你看4块钱一杯的蜜雪冰城,哪怕一度被曝出用了隔夜柠檬,有人骂过它半句吗?
再回到贾国龙起诉罗永浩一事,本来罗永浩也就是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随便吐槽了两句,即便用了“实在太恶心了”这样比较情绪化的字眼,但也没有超出消费者的合理点评范畴,且转发也没有超过500。
结果,西贝的贾国龙却突然出面硬刚,让事件的声浪翻了几个量级,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
这场由一碗莜面引发的“预制菜”争议,看似是罗永浩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实际上撕开了中国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消费者对“现做现卖”的认同、企业对效率与成本的权衡,以及国家标准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希望贾国龙起诉罗永浩的事件能够让何为预制菜越辩越明,能够让连锁餐饮品牌都明确制作过程,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选择权,让“声名不佳”的预制菜产业真正走向规范发展的道路。
毕竟,真正的美食从不需要辩解,它自会在烟火气中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