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万+豪宅的试探,中建新小区能否破局?没有市区高端盘操盘经验,均价却看齐区域标杆,中建二局的静安首秀,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
沪六条放开外环限购,本是远郊的狂欢,为何这个内中环项目能逆势热销?面对 “性价比不如金茂府” 的质疑,它凭什么打动改善客群?
这家从临港起家的房企,想在上海豪宅市场站稳脚跟,这次试探能否成功?
或许有人会说,中建新小区能成为红盘纯属政策 “搭车” 的偶然,沪六条虽未直接放开内环限购,但市场情绪回暖带来的短期热度,终究掩盖不了项目自身的短板。
毕竟项目均价14.68万元/平方米,与具备学区属性的大宁金茂府相比缺乏价格优势,而中建二局此前从未操盘过市区改善盘,豪宅开发经验的缺失迟早会暴露问题,这种认购热度恐怕难以持续。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依据。改善型购房群体对开发商的品牌积淀和操盘能力尤为看重,金茂府作为区域标杆,十年间价格稳步上涨,其市场认可度经过了时间检验。
反观中建二局,此前的布局集中在临港、嘉定等外环区域,核心城区项目多以承建商身份参与,确实没有独立开发高端住宅的公开案例。
从产品层面看,中建新小区在学区等附加值上也不占优,单靠政策带动的市场情绪,确实可能面临后续去化压力。
但换个角度看,认购率达143%的成绩,恰恰说明市场看到了中建二局被忽视的核心优势。虽然没有市区豪宅开发经验,但它在上海中心区域的城市建设履历早已埋下伏笔。
2018年中标静安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商办综合体,2023年承建黄浦老城厢旧改项目,这些工程要么是城市地标级综合体,要么是拆迁难度极大的旧改项目,既考验对核心城区规划的理解,也锤炼了复杂场景下的建设与协调能力。
对改善型客户而言,地段价值与工程品质才是核心诉求,中建二局的央企背景与市中心工程经验,本身就是品质的隐形背书,这或许比单纯的 “豪宅操盘经验” 更能打动理性购房者。
或许还有人会质疑,沪六条的核心利好集中在外环外,内环限购丝毫未松,中建二局选择此时布局内中环,完全是踏错了政策节奏。
毕竟浦东周康、松江新城等远郊板块能直接享受 “不限套数” 的红利,新增购房需求会被大量分流,而中建新小区面对的仍是受限的客群,政策窗口期的红利根本吃不上。
这种判断看似契合政策表面逻辑,却忽略了上海楼市的分层特征。外环外政策松绑的本质是消化库存,而内中环的改善型市场有着独立的运行逻辑,核心地段的稀缺性决定了其需求相对稳定,不受远郊供给放量的直接冲击。
沪六条虽未放开内环限购,但通过降低非沪籍单身购房门槛、优化信贷税收政策,间接扩大了潜在改善客群的基数。
更重要的是,政策释放的 “稳市场” 信号,对高净值改善群体的预期提振作用尤为明显,他们更看重核心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中建新小区的内中环地段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这正是其能在政策偏向远郊时突围的关键。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建二局从外环到内环的布局跳转过于激进,上海市场销售额占比已超大本营北京,这种快速扩张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反而影响项目品质与后续发展。
毕竟房企跨界布局或区域扩张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在楼市调整期,稳健经营远比规模扩张更重要。
但这种担忧混淆了 “扩张” 与 “深耕” 的本质区别。
中建二局的布局并非盲目冒进,而是循序渐进的战略升级:2021年从临港拿地切入上海市场,通过多个外环项目积累本地经验与资源,待销售额占比接近五成、具备扎实基础后,才择机落子静安核心区。
这种 “郊区练兵,城区突破” 的路径,既规避了初入市场时对核心区规则不熟的风险,也为高端项目储备了本地资源。
更关键的是,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其房地产市场的分量远超普通城市,将上海打造成与北京并重的核心市场,本身就是房企区域深耕的合理选择,而非单纯的规模冲动。
说到底,对中建新小区的争议,本质上是对 “政策红利与项目价值”“经验短板与潜在优势” 关系的不同认知。沪六条确实为项目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但认购热度的核心支撑仍是其地段稀缺性与开发商的隐性实力。
中建二局的突围,不仅是单个项目的成功,更印证了上海核心区楼市 “价值为王” 的逻辑,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回暖的背景下,真正具备地段优势与品质保障的项目,即便身处限购区域,依然能穿越市场分层的迷雾,获得购房者的认可。
上一篇:涛涛车业:关于补选董事、调整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名称及组成的公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