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纳斯达克的钟声再次敲响。
Gemini——这家由温克莱沃斯兄弟创立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正式完成了上市,首日一度上涨超过60%。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加密行业的一次资本动作,是这个加密货币大爆发时代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闻。
但对这对兄弟来说,却意味着一场长达二十年的宿命终于走到了新的一幕。
天才与背叛
在2000年哈佛的校园里,温克莱沃斯兄弟几乎是人群中最耀眼的存在。
高大挺拔的身材、出类拔萃的赛艇成绩、顶尖学府的光环,让他们像是从美国偶像剧里走出来的角色。
父亲是沃顿商学院的精算教授,从小接受的是康涅狄格州最顶尖的私立教育,中学时就精通了拉丁语和古希腊语。
到了哈佛,兄弟俩读经济学,加入赛艇队,积极参与社交与创业活动,成为了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电影:《社交网络》
对于这两个年轻人来说,进入世界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03 年。
兄弟俩与好友迪维亚·纳伦德拉(Divya Narendra)注意到:在哈佛这样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环境中,社交生活往往被学习和体育冲击得支离破碎。
宿舍、课堂、餐厅之外,学生们迫切需要一个线上平台来互相认识、建立联系。
于是,他们构想出了一个叫做“哈佛联谊网”(HarvardConnection)的社交网站。它的目标是为哈佛学生打造一个专属网络,基于校园邮箱来验证身份,从而保证社交圈的“纯粹性”和“排他性”。
电影:《社交网络》
对当时的哈佛校园来说,这几乎是一个“绝妙的未来构想”。
现在他们有资金、有资源、有雄心,缺的只是一个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技术天才。
于是,那个名字出现了——马克·扎克伯格,一个安静、看起来有些笨拙的计算机天才。
温克莱沃斯兄弟邀请他加入团队,希望他帮忙编写代码,开发平台。双方达成了初步合作:扎克伯格负责技术,兄弟俩和纳伦德拉负责推广与资源。
电影:《社交网络》
一切似乎进展顺利。但很快,事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扎克伯格一拖再拖,声称开发遇到困难,平台迟迟无法上线。与此同时,他却在暗地里撰写属于自己的代码。
2004年初,一个名为Facebook的新网站在哈佛诞生了。
电影:《社交网络》
消息传开后,温克莱沃斯兄弟震惊了。他们发现自己不仅错过了时机,更被人捷足先登。扎克伯格借用了他们的创意,却独自占有了果实。
Facebook在校园里迅速爆红,成为学生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而他们原本的项目,则被彻底淹没。
愤怒之下,他们把扎克伯格告上了法庭,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由此拉开帷幕。
电影:《社交网络》
这段关于创意、背叛与利益的纠葛,后来被大卫·芬奇拍成了电影《社交网络》,兄弟俩也第一次带着有点尴尬和狼狈的形象进入了公众视野。
孤注一掷
2008年2月,这场官司最终以和解收场。
温克莱沃斯兄弟从扎克伯格手里拿到了6500万美元的赔偿——其中4500万美元是Facebook的股票,另外2000万美元则是现金。
官司告一段落,他们也暂时把目光从法庭移开,重新回到了赛艇的跑道上。几个月后,兄弟俩代表美国队出征了北京奥运会,并且获得了第6名的成绩。
在拿到这笔巨额的赔偿金后,温克莱沃斯兄弟创立了温克莱沃斯资本,并且试图在硅谷和纽约寻找下一个像facebook这样划时代的创意。
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那段时间里,facebook的成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硅谷所有关于社交网络的想象。
无论多少团队急需融资,却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投资人名单上写下“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名字。没人愿意因此得罪如日中天的facebook。
“温克莱沃斯”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在所有人眼里,他们的最终结局早就被写死了——Facebook已经是无法逾越的巨人,而兄弟俩永远只是被踩在脚下的“那一对失败者”。
兄弟二人的又一次人生转折发生在2012年,那年他们和朋友一起去了西班牙的伊比萨岛进行度假。
阳光、海浪和音乐让人暂时忘却纽约和硅谷的挫败感。
就在这里,一位名叫大卫·阿扎尔(David Azar)的男子走过来,认出了他们:“嘿,你们是温克莱沃斯兄弟吗?” 寒暄之后,他提起了一种新鲜而陌生的东西——比特币。
“这是一种虚拟货币,不依赖任何政府或银行,却能在互联网上自由流通。”
那时的比特币每枚的价格还不到十美元,并且没有形成多少气候,根本入不了华尔街金融大鳄的眼。
在场的人听了大多也是一笑而过,当作度假时的奇谈趣事。但哥哥卡梅伦却被这番描述击中了心弦。
回到纽约之后,卡梅伦没有把这当作一个笑话,而是拉着弟弟泰勒开始了埋头钻研。越深入,他们越觉得这不是一个泡沫游戏,而是某种有可能改变金融体系的力量。
几个月后,他们约见了BitInstant的创始人查理·施雷姆(Charlie Shrem)。这是当时少数几家提供比特币兑换服务的创业公司。
兄弟俩在纽约的一家咖啡馆约见了施雷姆,迫切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区块链如何保证交易安全?挖矿是否会受制于算力集中?这种货币真的能被大规模接受吗?
几周后,他们通过直接投资BitInstant的方式,正式踏入了比特币的世界。
这笔投资在外人看来冒险至极,但对温克莱沃斯兄弟来说,这是他们的孤注一掷。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只有抓住这样的“革命”,他们才有可能从“输家”的阴影里真正走出来。
随后在施雷姆的指导下,温克莱沃斯兄弟也开始了大量的在场外购入比特币。
到了2013年4月,兄弟二人已经花费了1100万美元,购入了全世界大约1%流通中的比特币。
在随后的几年里,比特币价格经历了数次腰斩又翻倍的波动,但是温克莱沃斯兄弟依然坚持没有卖出过一枚比特币。
救赎
2017年,比特币迎来了历史性大牛市,兄弟二人早期购入的10万枚比特币也一路水涨船高,价值一度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时,外界又开始用“成功者”的眼光重新打量他们。
但兄弟俩心里很清楚,光靠囤币暴富,不足以改变命运。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财富,而在于能否把加密货币带进主流世界,带来真正的“革命”。
于是早在 2014 年,他们就创立了Gemini。
与当时市面上混乱、草莽的交易平台不同,Gemini从一开始就强调合规、透明、安全。他们主动与监管机构沟通,接受审查,把所有监管规则提前写进制度里。因为他们相信,如果比特币想要被世界接纳,就必须脱离“灰色地带”,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金融资产。
于是Gemini从诞生之初就成为了首批完全遵守美国监管框架的比特币交易所之一,而同时期的其他交易所如Mt. Gox之流,却依旧在灰色地带里野蛮生长。
到了2018年,他们又推出了首批受纽约监管批准的稳定币Gemini Dollar,成为了首批合法合规的美元稳定币之一。同年,他们还率先申请了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虽然申请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依然强调只有在规则框架内发展加密货币产业才能不断地做大蛋糕。
而现实是直到去年2024年,首支比特币现货ETF才通过审批。直到今年2025年,我们才迎来稳定币的时代。
不得不承认,温克莱沃斯兄弟的眼光依然独到。
回到今天,局面已经彻底不同。
曾经被视为投机游戏、边缘狂欢的加密货币,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比特币现货 ETF 获得了监管批准,华尔街的资金得以堂而皇之地涌入市场。稳定币开始被各国机构讨论,甚至开始进入宏观金融体系的版图。
而Gemini,这家从诞生之初就坚持合规与透明的交易所,也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
对温克莱沃斯兄弟来说,这也意味着他们长达二十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命运的回报。他们不再是别人故事里的注脚,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名字写进了加密货币的历史。
当Gemini敲响上市的钟声,这不仅是一场资本市场的财经新闻,而是一段漫长宿命的回响。
从哈佛到华尔街,温克莱沃斯兄弟走过了二十年漫长而崎岖的旅程。
他们曾是哈佛的天才少年,但后来却被嘲笑、被忽视,也曾在公众眼里成了《社交网络》电影中的“那对输家”。
但他们拒绝被定格在失败的叙事里,用一次又一次的孤注一掷,最后决定把自己的命运与加密行业紧紧绑在了一起。
如今,当他们站在纳斯达克的舞台上,那沉重的钟声响起,不只是为Gemini,也为这对兄弟的坚持与执念作证。
虽然曾经的对手扎克伯格早已功成名就,坐拥全球最庞大的社交帝国。可他们依然相信,自己走在另一条同样伟大的道路上。
这段故事的意义不在于赢得比较,而在于证明:即便经历失败与嘲笑,你依然可以选择不认输,即便世界已被别人改写过一次,你仍然可以另辟蹊径,用自己的方式再一次改变它。
就像当年温克莱沃斯兄弟找到哈佛大学校长控诉扎克伯克的剽窃行径时,校长回应他们的话一样:“哈佛的学生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与其控诉别人剽窃你的想法,不如花点时间想出一个更新的。”
↓老外二次元们,喜欢中国的超级英雄↓
↓有多少年轻人自驾到伊春后被鹿揍过↓
设计/视觉 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