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宇城
9月19日,2025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赛(温江站)正式启幕。该比赛自2010年创办至今,已成为成都本土孵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行车品牌赛事。
随着该赛事第十年走进温江,骑行也已经扩展为融合运动、生活与消费的温江城市印记。
01
赛事体验到城市体验的无缝衔接
9月20日,骑行爱好者刘先生一家来到温江,共度周末。这是他第三次参加温江站比赛,也是首次携妻子和四岁的儿子一同前来。
“今年不仅有专业赛事,还增设了幼儿滑步车比赛和自行车博览会,特别适合家庭参与。”刘先生说。
风景优美的温江北林绿道环线赛道一直都令刘先生印象深刻。
作为赛事核心载体的北林绿道长达65公里,此次车迷赛选取了其中11.7公里的“黄金路线”,不仅满足了不同组别赛事的专业需求,更以“水网、路网、绿网”三网融合的生态设计,将赛道与自然景观深度绑定——这种“功能性+观赏性”的双重属性,精准契合了现代体育赛事对体验感的追求。
完赛后,刘先生一家前往鲁家滩湿地公园。这里不仅是赛道的一部分,更是以皮划艇、露营、徒步等潮玩项目为特色的运动休闲基地,是众多家庭游玩的热门选择。
次日,刘先生和家人来到光华公园,一是逛自行车博览会,感受骑行产业的新潮流与新技术;二是带儿子参加幼儿滑步车联赛,用相机记录孩子独立拼搏、快乐成长的珍贵瞬间。
这看似是偶然的选择,实则是温江“半城烟火半城林”空间格局的精心设计。这种赛事场景与城市生活无缝衔接的状态,既为为参赛者、观众提供了“观赛+休闲”的多元选择,也极大降低了赛事与城市的“适配成本”。
通过深度挖掘“生态本底”与“骑行生活方式”,“温江=骑行友好”概念得以持续强化,时尚潮流的骑行文化在温江落地生根。目前,每年来鲁家滩北林绿道骑行的人群已超过60万人次。
02
赛事服务到公共服务的纵向延伸
令刘先生和家人感到惊喜的,不仅是风景优美的赛道和丰富的活动,还有专业且周到的服务。
赛事期间,为解决骑行爱好者“最后一公里”接驳难题,温江区网约公交为骑行爱好者提供定制服务,采用“固定线路+团体预约定制”模式,选用具有宽敞载物空间的公交车辆,满足乘客携带自行车乘车的需求。
在赛事运营层面,温江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作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近年来温江年均举办10余项高端赛事。
从上半年温江半程马拉松的智能感应计时系统、密集医疗点位布局,到此次自行车赛的分组赛程规划、应急救援方案等,都体现了温江对赛事安全、选手体验、流程效率等的专业化保障水准。
这种全链条、闭环式的办赛能力,正是温江被众多赛事持续选择的底气。
近年来,温江正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温江打造全民健身路径500余条,拥有大型体育场馆2个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1个。2024年共新建全民健身设施32处,“一核一带两环多点”的全民健身空间格局,方便快捷、徒步可达的“5—15—30分钟”运动健身圈加速成型,让运动从专业赛场走向市民日常,融入城市的生活脉动之中。
03
赛事动能向发展动能的全面转化
办赛是契机,发展是本质。
对刘先生而言,温江之行的体验是直观的:“这里的环境很美,平时来骑行也非常放松。我儿子骑滑步车玩得都不肯走,我们还去逛了台湾美食节,大人小孩都玩得很开心。”
这种体验背后,是温江推进文商旅体养融合发展的系统谋划。
今年7月,温江区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商旅体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生态活力区和成都银发经济核心区的决定》。
这一决定为温江文商旅体养深度融合发展,确立清晰路径和方向,其中就包括构建“高端赛事引领+全民健身普惠+新潮体育消费”的体育生态体系,打造“成都大众潮玩运动目的地”。
此次车迷赛,正是这一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通过“赛事+博览会+生活季”多元组合,不仅拉动短期消费,更培育长期产业——以骑行运动为出发点,串联装备、旅游、餐饮、文化的链环,形成“以赛营城、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下,赛事不仅不再依赖“输血”,还成为了激活产业和消费的“造血细胞”。
从这样一场赛事中,我们找到读懂一座城的两个视角:
对市民和游客而言,温江提供的,是一种“全家各得其乐”的轻松体验。无论是竞赛还是休闲,个人还是家庭,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并且这份通过骑行运动展现出的“城市亲和力”,还将在后续国庆中秋双节的“村糖会”、乡村微度假生活大会等丰富活动中得到延续。
对温江来说,这是创新路径深化“以体营城”,着力打造“成都大众潮玩运动目的地”,推动文商旅体养融合发展的又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