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 (ID:gh_c0bb185caa8d),作者:Yoky
“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到ASI(超级人工智能)的巨大变革当中,我们的第一个判断是: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第二个判断:超级AI云就是下一代的计算机。”
当吴泳铭在2025云栖大会上抛出这两个乍听之下有些“暴论”的观点时,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头雾水”,但一旦我们将视线从单点的模型能力抽离,投向一个以多智能体(Multi-Agent)协同为主要方式的未来时,你会发现,吴泳铭说的不是现在,而是一个技术范式彻底扭转后的未来图景,他提出的,是支撑多智能体共同协作的底层框架。
当AI进化到多智能体时代,大模型的核心角色将从“应答机”转变为“调度者”,它需要像操作系统调度CPU、内存和进程一样,去调度不同智能体的任务、记忆与工具调用,这正是“操作系统”的实质。而承载这一切的AI云,则不再是为单一任务提供算力的资源池,而是为一整个智能体社会提供持续、稳定、强大动力源的“超级计算机”,其软硬件必须像一台精密仪器般深度集成。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宏大构想的提出,恰逢吴泳铭回归阿里、全面确立“AI驱动”战略两周年。作为同时手握顶级大模型与领先云计算资源的掌门人,他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战略布局的终极形态:只有当AI的思想(模型)与云的躯体(基础设施)由同一个大脑指挥,才能实现从芯片到模型、再到生态的垂直整合,爆发出一加一远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下一代操作系统”与“下一代计算机”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重塑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答案,或许就藏在本次云栖大会发布的细节之中。
1、一、大模型即OS:多Agent时代的“中央大脑”
当单个智能体独立完成任务时,大模型更像是一个聪明的工具,提供底层能力支持。但当多个专业Agent需要协同完成复杂任务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时,吴泳铭提出的“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便不再是比喻,而是对技术范式必然演进的前瞻洞察。
正如吴泳铭所说,“未来,几乎所有链接真实世界的工具接口都将与大模型进行链接,所有用户需求和行业应用将会通过大模型相关工具执行任务,LLM将会是承载用户、软件、Agent与计算资源交互调度的中间层,成为AI时代40亿以上的OS。”。
当数以亿计的Agent需要协同时,这不再是简单的线性任务,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会产生经典操作系统才面临的核心难题。设想一个简单场景:市场分析Agent正在生成报告,内容创作Agent需要基于报告撰写文案,财务审核Agent要监控预算。若无全局协调者,三个Agent可能同时争抢数据文件造成资源竞争,或者相互等待陷入死锁,又或者因为成本控制与业绩目标产生直接冲突。
此时,大模型作为“操作系统”的价值凸显。它凭借对全局上下文的深刻理解,能进行实时动态调度与智能仲裁,预见潜在冲突并分配资源,确保整体目标优先于局部目标。
而人类与Agent的交互方式,就是自然语言,吴泳铭强调“自然语言就是AI时代的源代码,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就能创造自己的Agent。”对比传统软件互通需要复杂的API接口,智能体时代,每个Agent由不同开发者创建,能力各异,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与大模型交互,就能实现复杂的协作。
所有Agent只需用自然语言向大模型OS描述自己的功能和输入输出,由OS完成“协议转换”和“语义对齐”,充当万能翻译官和统一通信总线。从这个角度来看,Agent—大模型—用户,模型在中间确实起到了如今操作系统的功能。
但认识到趋势是第一步,转化为现实能力才是关键。我们发现,阿里云正通过三个层面将大模型打造成真正的“操作系统”。
首先是强化“操作系统内核”,也就是模型本身的能力。在云栖大会中,通义大模型家族的重磅更新,模型“七连发”,其中Qwen3-Max性能跻身全球前三已经满足了成为操作系统的能力,以及下一代架构Qwen3-Next的发布,正是在强化其智能水平与计算效率。只有具备强大的推理、规划能力,大模型才能胜任多智能体环境下的“总指挥”角色。
其次是提供Agent开发“利器”,来推动构建一个开发多智能体的时代。阿里云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平台百炼,支持模型定制化以及Agent快速开发,在会上升级推出的ModelStudio-ADK开发框架,支持开发具备自主决策、多轮反思能力的Agent,大幅降低复杂Agent的开发门槛。这相当于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SDK,让他们能基于这个“操作系统”轻松构建应用。
而强大的代码能力,比如灵码/Qoder等一系列开发者工具,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使用模型能力和创建使用Agent。本质上是一个强大的“自然语言源代码编译器与运行时环境”,开发者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大模型将其“编译”成可执行的任务计划、函数调用或代码。
如今,阿里云百炼平台上已汇聚超过20万开发者,创造了80万个智能体应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每一个有想法的开发者,都能用自然语言编写未来,让智能体成为拥有改变行业、创造价值的新生产力。
1、二、AI云,为每个人提供“超级计算机”
当我们认可大模型将成为多智能体时代的“操作系统”这一判断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随之浮现:这个需要调度海量资源、处理万亿级交互的复杂“操作系统”,将运行在什么样的硬件基础之上?答案是吴泳铭论断的下半句:AI云就是承载这一切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这个判断的背后,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算力供给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传统的云计算,其核心商业模式是面向企业的“资源池”。企业将IT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业务应用部署在云上,主要目的是实现成本优化和弹性扩展。对绝大多数个人用户而言,过去的算力需求被完美封装在一个个具体的App中,本地设备足以处理日常任务。云对个人而言是“隐形”的,是一种间接的、感受不强的后端服务。
然而,多智能体时代的到来,正在彻底打破这堵横亘在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次元壁”。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每个用户都可能拥有多个专属的、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智能体,并且这些智能体不再是简单的问答工具,而是需要持续进行环境感知、长期规划、记忆更新和工具调用的自主实体。
这意味着每个普通用户的Token消耗量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吴泳铭将Token比作“电力”,“绝大部分AI能力将以Token的形式在云计算网络上产生和输送。Token就是未来的电。”在智能体普及之后,算力消费将从一个纯粹的企业级采购行为,演变为像水电煤一样个人级的日常消耗。我们不再只是通过企业提供的服务间接使用云,而是直接为支撑我们个人智能体运行的算力买单。
面对这一根本性变革,阿里云正在从硬件到软件层面重新设计其AI云基础设施,使其真正成为承载万亿Agent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
在硬件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正从计算、网络、存储三个维度全面重构AI云基础设施。磐久AI服务器作为专为下一代AI计算设计的高性能基础设施,采用开放架构,支持多种AI芯片,为“超级计算机”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新一代HPN 8.0高性能网络专为AI大模型时代设计,可实现单集群10万张级GPU卡互联,相当于连接所有芯片的“神经网络”,确保数据在模型、工具和数据库之间高速流转。
在存储方面,高性能并行文件存储CPFS为AI算力提供高吞吐、低延迟的数据存储服务,而OSS对象存储则承担海量训练数据和模型文件的存储任务,与AI训练平台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秒级加载”。这一整套软硬件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正是支撑“AI云作为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核心底座。
另一个阿里云最具突破性的布局之一,是创造了连接“操作系统”(大模型)与“计算机”(AI云)的关键枢纽——无影AgentBay。
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动态、智能地调用云上的算力、存储及工具链资源,并为Agent提供自进化引擎、安全围栏、内存状态管理等核心系统级服务。这解决了多智能体时代的一个根本性难题:它彻底突破了Agent在本地设备上受到的算力、记忆容量和工具限制。这意味着,即便你只使用一部手机,其上的轻量级Agent也能随时随地从远端的“超级计算机”获得强大的动力支持,完成复杂任务。
吴泳铭强调:“模型将运行在所有设备上”,但同时“具备可持久记忆,端云联动的运行状态”。无影AgentBay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技术基石,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超级计算机级别的AI能力,而无需关心底层的复杂技术细节。
更重要的是,这套体系真正实现了算力供给的普世化。未来潜在的开发者将从几千万变成数亿规模,这种普世化的计算能力将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
AI云不再只是云计算的一个分支,也不只是模型具备了AI的能力,而是承载人类智能化未来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
1
结尾:
纵观全球AI竞争格局,阿里云目前的定位相对独特:它是少数同时具备顶级基础模型(通义家族)与全球领先AI基础设施的厂商之一。吴泳铭作为统领这两大核心业务的负责人,在本次云栖大会上展示了这种顶层架构设计经过两年发展后的协同效果。
阿里云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就像吴泳铭强调的,“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阿里云的定位是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这种战略层面的转型对于一个体量庞大的企业而言并非易事,但很明显,阿里云的从容转身,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过去二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超前布局。
吴泳铭所言的“全栈”,最终目标或许是成为智能时代的“水电煤”,将世界级的AI能力,变成一种稳定、高效、即开即用的公共服务。
这条路注定需要长期且巨大的投入,但云栖大会所展示的蓝图已然清晰:阿里云正试图构筑的,不仅是自身增长的第二曲线,更是支撑整个社会迈向智能化的底层基座。这场以全栈能力决胜负的“系统战争”刚刚揭幕,而阿里云无疑已率先布下了完整的棋局。
点个“爱心”,再走吧
上一篇:“送六个核桃,赢黄金核桃”出圈,中秋送礼不愁了 送礼六个核桃和纯牛奶 送六个核桃的寓意
下一篇:【开盘】A股三大股指集体低开,汽车、黄金股跌幅居前 开盘a股三大指数低开沪指跌0.15% 开盘a股三大指数大幅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