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G7)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时,早已意识到控制关键资源的重大意义。
G7决定借用过去针对俄罗斯的“价格上限”策略,推出一项“限价令”计划,目标直指稀土产业链。
G7反其道而行,筹划稀土“限价令”
2025年9月24日,全球关注的焦点转向七国集团与欧盟的最新决策。
G7国家与欧盟正共同谋划一项针对中稀土的特殊行动,计划设定稀土“价格下限”,并通过政策手段推动全球稀土产能建设。此次行动的背后,是西方国家在稀土领域的战略焦虑,尤其是在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后,全球供应链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G7领导人正聚焦如何突破对稀土的高度依赖。在今年举行的峰会上,西方国家首次提出了针对中国稀土的价格限制措施,计划通过强力调控稀土价格,为其他国家争取发展空间。
相关政策还包括征收关税、推动稀土产业链自主化、以及实施碳税等多项限制措施。显然,G7的行动计划借鉴了3年前对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的做法。
v2022年,G7通过设定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试图通过限制俄罗斯的石油收入来打压其经济。然而,结果却并未如预期般奏效。俄罗斯迅速采取对策,找到替代的保险渠道,部分石油通过非G7控制的运输途径流向世界市场,甚至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成为了新的主要买家。
西方国家在设定价格时,过高的限价未能有效削弱俄罗斯收入,过低则又可能迫使俄罗斯停止供应,导致全球能源供应紧张。
G7正试图将这一“限价法则”搬到稀土领域。虽然理论上,限价措施似乎能减少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但稀土行业与石油市场的差异,使得这种策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为何稀土“限价令”难以奏效
回顾2022年,G7为削弱俄罗斯能源收入,推出了石油“价格上限”政策,试图通过限制俄罗斯石油的国际价格来打击其经济。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俄罗斯迅速找到了绕过西方限制的途径。
80%以上的俄罗斯石油通过非G7国家的海运保险进行运输,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成为了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西方的“限价令”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市场反噬。
这一经验让G7对稀土“限价令”的实施充满了不确定性。稀土与石油的产业格局有着根本的区别。石油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替代能源进行弥补,而稀土在许多高端制造业中几乎无可替代。一旦稀土供应受到限制,西方相关产业将面临“断链”的风险,这种影响将远远超出石油短缺的影响。
目前,西方国家在稀土生产领域的短板显而易见。尽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这些国家的稀土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进度缓慢,无法迅速填补市场留下的供应缺口。
中的稀土产业不仅在矿产开采方面占据优势,更在稀土的加工和冶炼技术上遥遥领先。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政策干预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中国的技术优势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西方国家在推行稀土“限价令”的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稀土需求的刚性增长。随着新能源产业、风电、机器人等高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稀土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没有稀土,电动汽车的电机、风电设备的发电机将无法正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设定价格下限来调控市场,稀土的重要性和需求的刚性增长,依然将使得市场无法轻易改变。
与石油不同,稀土的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且替代材料的研发进展缓慢。在短期内,西方国家难以找到能够替代中国稀土的其他资源或技术。因此,G7的“限价令”可能无法如同它们所设想的那样,顺利地削弱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G7的战略焦虑:如何破解稀土“困局”
稀土的战略价值,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关键点。对G7国家而言,稀土不仅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它更是未来能源转型、军事技术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025年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后,西方世界意识到自己深深依赖中国,在稀土这一重要资源上已经处于战略劣势。
G7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稀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电动汽车、风电、5G通信、半导体等领域,对稀土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稀土的需求更加紧迫,汽车制造商和风电企业,尤其是电池制造商,对稀土的需求愈加依赖。而稀土资源的稀缺性与集中性,使得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愈发显著。
G7的战略焦虑来源于对中国这一主导地位的深刻认知。中国拥有全球60%以上的稀土矿产资源,掌控全球92%的稀土加工环节。无论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还是深加工技术的掌握,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技术优势、供应链控制能力和政策调控能力,使得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遭遇空前困境。
西方国家曾试图在稀土领域追赶中国,但始终未能实现快速突破。澳大利亚、加拿大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但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难度大等原因,难以迅速填补市场的供应缺口。而其他国家的稀土生产能力,远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2025年4月,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进一步加剧了西方的焦虑。随着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控制力不断增强,G7国家的能源安全和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变得愈加不确定。在这种背景下,G7决定采取行动,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推动国内稀土产业的发展。
G7的这一策略,表面上是通过“价格下限”来增加供应链自主性,但实质上,它是在试图通过干预市场规律,控制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设定稀土价格下限,G7希望能够通过限制价格浮动,减少中国的市场控制力,并促使其他国家加大投资,提高稀土产能,建立起一个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然而,这一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尤其是稀土产业链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
此外,G7还计划通过征收关税、实施碳税、加强技术限制等措施来打压中国稀土产业的扩张。通过这些措施,G7希望减少中国稀土产业链的外溢风险,阻止中国技术的扩散,进而保持西方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的竞争力。
通过提高税收壁垒,限制稀土技术外流,西方希望维护自己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战略产业中的技术优势。
但这一系列的措施能否真正改变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依然是一个未知数。中国不仅在稀土生产上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更在技术上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从稀土的开采、冶炼到深加工,中国一直在加大对稀土技术的投入,力求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更高的技术话语权。
反制与未来走势
在面对G7的政策压力时,中国并非没有应对策略。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者,中国不仅可以通过出口管控限制稀土资源的流向,还可以通过精确调控特定稀土品种的出口,影响西方国家高端制造的命脉。
中国已推出《稀土管理条例》,建立稀土产品追溯系统,逐步推动这一标准的国际化,并力求通过这一途径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更多话语权。
此外,中国在与东南亚、南美等国家的稀土合作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区域合作,降低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并通过多边合作与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
尽管G7计划设定稀土价格下限,试图削弱中国的市场控制力,但中国的应对措施却具有强大的反制能力。无论是在稀土资源的控制、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还是在稀土回收利用方面,中国都占据着战略高地。通过这些反制措施,中国有可能将G7的“限价令”转化为促进自身稀土产业升级的契机。
从长期来看,G7的这一计划不仅可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加速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自主升级。随着中国稀土技术的不断突破,全球稀土市场的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中将有可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更加稳固的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G7的稀土“限价令”虽然看似是在削弱中国的稀土主导地位,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加剧西方国家的产业困境,而中国则有望通过这一波国际博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稀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