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今天有色板块彻底涨疯了!
像中国有色矿业、洛阳钼业、五矿资源、江西铜业这些标的,涨势都特别猛。
消息上看,矿业巨头Freeport McMoRan的印尼子公司,旗下Grasberg矿山最近出了致命泥石流事故——这事儿直接带得全球铜价大涨,还让大家开始担心铜的供应链稳不稳。
要知道这座矿是全球第二大铜矿,现在因为事故已经全面停产,公司也启动了不可抗力条款;照目前情况估,到2026年这里的铜和金产量可能要骤降35%。
其实矿山遇泥石流算是矿业里的“天灾”,想躲确实躲不开;但中国矿企在海外遇到的那些“人祸”,光是听着就够让人火大的了!
最近,中国有色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色”)出海,在赞比亚竟然被11个农民索赔800亿美元!
你没看错,是800亿,不是800万,而且是美刀,约等于5700亿人民币,都快赶上腾讯、比亚迪一年的营收了。
这件事甚至还引起了外交部的高度关注。
先不说这数有多离谱,作为一个人均GDP才1400美元的国家,赞比亚老百姓一年赚不到800美元。
11个估计连“800亿”是多少张钞票都数不清的农民,能提出这么个天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哪儿是索赔啊,这是明晃晃的敲诈!
PART.01
拿环保当借口
咱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今年2月,中国有色旗下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公司的一座尾矿坝溃了,漏了点尾矿。但这溃坝的原因,说出来你都得气笑——一是当地有人把尾矿坝的防渗膜给盗割了,二是今年1-2月赞比亚下了2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冲垮了坝体。
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来自中国有色官网
出事后,中企也是反应够快,连夜抢修,不到24小时就把溃口堵上了,源头直接控制住。之后也按赞比亚政府的要求,该修复修复、该赔偿赔偿,连政府出具的损害报告都照单全收,个体农户的钱早给完了。
结果到了9月,突然冒出来“一百多个民众”要索赔,仔细一查,实际就11个人授权。
更离谱的是,诉求直接要中企存800亿美元到当地政府“环境修复账户”,还得额外给2亿紧急救助金。这800亿是啥概念?相当于赞比亚好几年的GDP总和,就为了一个年产几千吨铜的小矿山?
要知道,中国有色一年产铜90万吨,这几千吨的量,对它来说连零头都算不上。就算这矿不干了,咱也不愁铜——澳大利亚、巴西、智利,有的是铜矿等着合作,只要给钱,货源有的是。
中国有色矿业在全球的矿山及生产设施分布,来自中国有色官网
更打脸的是赞比亚政府自己的说法。8月的时候,他们首席发言人还说“水体pH值正常,没发现污染相关死亡病例”,9月副总统去调研,还夸中企治理得好。现在转头就允许别人因“环保问题”提800亿索赔,连法院都没敢受理,这不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说白了,所谓的“环保问题”就是个幌子。
根据最新数据,赞比亚贫困率接近70%,老百姓连饭都快吃不上,哪来的“环保意识”?当地自己人破坏生态的事儿多了去了,只不过中企有钱、好说话,就成了“薅羊毛”的目标。
再往深了想,以前非洲矿山都是西方公司的,现在中企接了盘,西方媒体天天造谣抹黑,说不定背后就有他们煽风点火——等把中企逼走了,西方公司正好回来捡便宜。
事实上,这不是中企在赞比亚第一次遭不公。之前中水电集团在那儿建的凯大吉水电站,就吃过类似的亏。
按理说,建水电站可是利国利民的工程,2023年竣工后,能满足200万人用电,还能灌溉15万公顷农田,相当于给赞比亚的农业和民生装了个“发动机”。结果呢?运营才两年,赞比亚政府就跳出来说“环保不达标”,要求把年运营费从1200万美元涨到2000万美元。
你说这合理吗?建的时候咋不说环保有问题?运营两年见效益了,就来提涨价,这不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后来有消息说,背后是西方企业想接盘,政府才故意给中企找茬。要不是中企硬气,配合整改还拿出了合规的环评报告,说不定真被挤走了。
为啥赞比亚总盯着中企?一来是中企靠谱,不像西方公司说撤就撤,敢跟政府长期合作;二来是赞比亚太穷,还腐败——从上层到基层,都想从外来企业身上捞点好处。
法律在这儿就是摆设,只要能拿到钱,啥“借口”都能编出来。中企在这儿做生意,就像抱着金砖走夜路,总有人惦记着抢一把。
PART.02
拿起法律武器
赞比亚这事儿不是个例,这些年中企在海外挖矿、搞项目,糟心事真不少,但最大的变化是:咱不再“任人拿捏”了。
先说说最著名的倒霉蛋——紫金矿业。其旗下大陆黄金公司于2020年收购的哥伦比亚武里蒂卡金矿,自2022年起频繁遭遇非法盗采。开采的时候,这些金矿被当地黑帮“海湾帮”盯上了,黑帮直接挖洞进矿道,还用炸药炸设备,盗走的黄金都没法统计。
更气人的是哥伦比亚政府,遇到这种非法盗采,警卫力量不增也就算了,还大幅锐减,执法形同虚设,根本不管。
去年7月,紫金矿业没忍气吞声,直接向国际仲裁机构起诉,状告当地政府违反投资协定,要求赔偿损失。这就是态度:我来投资是讲道理的,但你政府不保护我,就得承担责任。
目前案件已被登记,正在等待仲裁庭审理。
再看看赣锋锂业,它遇到的是“政策突变”霸王条款。2023年墨西哥突然改《矿业法》,把锂矿收归国有,还说赣锋“没完成最低投资”,取消9个锂矿特许权。
要知道赣锋在墨西哥的Sonora项目,锂资源量有882万吨碳酸锂当量,是全球大项目之一。
2024年5月,赣锋直接向ICSID提请仲裁,6月案件被正式登记,现在正等着组成仲裁庭审理。没像以前那样“息事宁人”,摆明了要讨个说法。
还有天齐锂业,它在智利遇到“股权稀释”的坑。2023年智利推进锂矿国有化,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和天齐持股的SQM公司搞合资,Codelco占51%的股份,直接掌控决策权。
天齐原本能分22.16%的利润,但2025年后要降到6.6%,2031年更降到3.3%。天齐多次申诉,虽然暂时没赢,但也没放弃,还在跟智利政府博弈——至少让对方知道,中企的利益不是随便能侵犯的。
当然,也有中方胜诉的案例。2024年10月,马里的一家中资矿业公司14台挖掘机被当地部门以“非法砍树”为由扣押。
2025年8月,马里法院宣判,说执法部门没出示违法证据、程序违法,应当把设备还给了中企。这是中企在西非第一次通过当地法院胜诉,说明咱越来越懂当地法律了,不是只会花钱“摆平”。
PART.03
中企“走出去”的底气
可能有人会问,中企在海外受了委屈,能靠谁?答案很简单:国家。
这些年咱们跟很多国家签了“双边投资协定(BIT)”,比如跟墨西哥、哥伦比亚都有。这些协定就是“护身符”——一旦当地政府违约,中企就能像赣锋、紫金那样,找国际仲裁机构维权,国家层面也会通过外交渠道协调。
还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风险保障机制,企业要是遇到战乱、政策变动,能拿到赔偿,不用自己扛所有损失。
反过来,企业“走出去”也在反哺国家。
咱们国内缺铜、缺锂这些资源——铜是工业的“血管”,锂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中企在海外拿矿、搞项目,其实是在保障国内供应链的安全。比如中国有色在赞比亚的铜矿,虽然涉事矿规模小,但整体产能能帮咱们减少对西方资源的依赖;赣锋、天齐在海外的锂矿,能让咱们的新能源产业不被“卡脖子”。
说白了,国家和企业是“互相搭台”的关系,国家给后盾,企业才能放心闯,企业把项目做好,才能把中国的技术、标准带出去,让更多国家认可“中国方案”。
以前西方总抹黑咱“掠夺资源”,但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发现,中企来投资,不仅给他们建工厂、修公路,还会搞环保、帮当地村民找工作——比如中国有色在赞比亚,除了挖矿,还建了学校、医院,雇了上千当地员工。
未来中企“走出去”,肯定还会遇到更多坑。但只要咱们守住“合规经营”的底线,提前做好风险预判,再加上国家这个“坚强后盾”,就不怕有人想敲诈、想找茬。
毕竟,中国企业要的不是“短期暴利”,而是长期的合作共赢——这种思路,迟早会让更多国家明白,跟中国合作,比跟着西方搞“零和博弈”强多了。
说到底,800亿索赔闹剧,不过是中企“走出去”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咱们既要看清赞比亚的“穷急了”的心态,也要吸取教训,把ESG(环境、社会、治理)做得更扎实,让西方没话说,让当地政府和民众真正受益。
只有这样,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上一篇:逆势而上:一家基金会的七年“草根”试验与公募转型挑战 逆势而上勇于破局 逆势而上的成功案例
下一篇:两融余额迭刷纪录,券商ETF(159842)规模创历史新高,机构:建议关注券商板块投资机遇 两融余额创新高代表什么 两融余额创下2万亿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