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AI真是无孔不入。
笔者在刷短视频时,每10条里就有1条是AI批量生成的——可能是“男主失忆女主带球跑”的套路短剧,也可能是你随手上传一张照片,AI就能自动做成动态视频。
连科技巨头都在押注,Meta曾砸500万美元买名人肖像权打造AI虚拟角色,本想做“沉浸式互动”,结果角色互动时像照本宣科的“念稿机器人”,上线刚满一年就草草下线。
AI的这股风也吹到了保险界,而且动静还不小。9月16日,中国最大独立AI保险科技公司暖哇科技递表港交所,要抢“AI保险第一股”。
但保险要揪病历里的既往症、核车险事故责任,每步都得钉是钉铆是铆,靠算法“猜风险”,真能靠谱?
01
3年半亏超7亿
别说普通消费者,就算是保险从业者,可能都没直接接触过暖哇科技。
但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已累计被90家保险公司采用,其中包括按2024年保费收入计算中国前十大保险公司中的8家。到2025年6月30日,已累计执行2.04亿例承保审查及理赔调查案件,并服务超过0.41亿名保险公司的承保及理赔客户。
如上所示,它不是卖保险的,而是保险公司的“AI外包工”,核心业务就两样:
AI承保解决方案:以“阿拉莫斯”系统为核心,自动提取体检报告、病历中的健康关键信息,匹配险企规则库秒级出承保结果(正常保、加费保或拒保),2024年交叉销售率63.0%,累计识别出高风险投保人120万人。
AI理赔解决方案:依托“罗布泊”模型对接全国医疗数据,自动核查票据合规性(如超医保用药、重复收费),全自动审核准确率高达98%。
听起来挺厉害吧?但市场经验之谈,这类提供AI解决方案的公司,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2024年美国AI界就闹出了许多乌龙:
麦当劳100多家试点餐厅的AI频繁出错,甚至自动添加260个麦乐鸡订单;
微软支持的MyCity聊天机器人向企业家提供违法信息,诉讼仍在进行中;
xAI的Grok机器人编造NBA球星汤普森砸窗的虚假信息,引发AI诽谤争议;
Zillow的房产买卖算法出错,直接亏了5.5亿美元......
暖哇也没逃出这个怪圈,营收看着涨得猛,2022年3.45亿,2023年6.55亿,2024年9.44亿,2025年上半年4.31亿。但钱全烧出去了,这3年半里,亏损金额分别为2.23亿元、2.4亿元、1.55亿元和9987.7万元,累计亏了7.18亿!
拼死拼活做业务,怎么老是不盈利呢?
02
众安依赖症
没听过暖哇科技不打紧,你一定听说过“一杯奶茶钱就能投保”的低价保费广告——这就是众安在线的手笔,而暖哇和众安的关系也早已绑定。
众安在线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大股东里有中国平安、蚂蚁集团、腾讯这些大佬,2025年上半年总保费收入为166.61亿元,在互联网财险里排第一。
而暖哇科技的股权结构里,众安在线和暖哇董事长卢旻任各持31.65%,是并列第一大股东。简单说,暖哇就是众安一手扶起来的。
但“背靠大树”很难让它长出自己的根。
2022到2025年上半年,暖哇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是92.3%、82.9%、78.9%、73.6%,意味着近四分之三的收入都来自这几家。
而其中最大的客户,就是众安在线,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众安在线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8.7%、61.8%、45.2%,2025年上半年又回到了49.6%,依旧显眼!
这种对单一客户的高度依赖,难免引发市场疑问:其他大公司真的愿意和它合作吗?毕竟暖哇科技和众安在线是“一家人”,合作过程信息泄露风险大,大家懂得都懂。而这一隐患,未来怕是会成为限制暖哇科技规模扩张的关键瓶颈。
更夸张的是,暖哇不仅靠众安赚钱,还得靠众安“进货”。这几年暖哇就具体的服务向众安在线方面支付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231万元、538万元、392万元及115万元,总计2276万元,美其名曰“更具成本效益”,实则把自己的供应链也绑在了众安身上。
这种“单客户依赖症”的风险,早有公司证明过。
上海超导以前靠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科院等前五大客户贡献超70%营收。但2024年国家电网招标量下滑30%,直接导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增至287天(2022年仅180天),差点活不下去。
而且众安自己都在砍成本——2024年众安的研发投入降了29%,要是哪天它觉得暖哇的服务“不划算”,或者自己建个AI团队替代,暖哇的营收不得拦腰砍?
03
“续命”还是“续亏”?
截至2025年6月底,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资产总额为6.51亿元,而流动负债总额高达16.96亿元,流动负债达到流动资产的2.6倍,且报告期内公司的净资产一直为负,早就资不抵债了。
这样看来,它冲击IPO可能并不是扩张,而是为了“续命”,但若解不开自身的硬伤,很有可能“续亏”。
第一个硬伤:研发自断手脚。AI公司靠技术吃饭,暖哇科技2022-2024年营收从3.45亿元飙升至9.44亿元,三年近乎翻倍,可研发费用率却从19.74%一路腰斩至9.96%,2025年前6月更跌至7.88%,招股书说“提升效率”,但还未见效果。
第二个硬伤:毛利率崩塌。2022年至2024年,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达65.4%,但同期毛利率却从57.7%波动下滑至49.8%。招股书将毛利率下滑归因于2023年收购江苏道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后,其AI承保解决方案毛利率被拉低,进而影响了整体毛利率水平,利润空间被挤得死死的。
更糟的是,还得替别人背黑锅。
首先,作为暖哇科技的实控人,众安保险自己也不太平。其“一杯奶茶钱投保”的营销套路,早被消费者投诉不断:据澎湃新闻报道,沈先生刷抖音被“每月19元全民普惠保”吸引,付款后被引导点击链接,不知情就投了三款年保费超8000元的保险,退款至今没下文。
黑猫投诉上,众安保险相关投诉超1500条,全是“低价引流后乱扣费”“自动续费不提醒”,银保监会更是依法对众安罚了145万元。
还有暖哇科技旗下的爱邦保险,在2025年金融315投诉红黑榜中,投诉量及解决效率均较为低下的前三大保险机构中,爱邦保险赫然在列。
黑猫投诉中,更有469条投诉,多是“擅自扣款”“误导投保”——比如“不知道情况下被连续投保两次”“未经本人允许私自扣款”等等。
虽然没有让暖哇科技直接亏钱,但是众安系口碑崩塌免不了引火上身。
保险AI市场确实是块香饽饽,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4-2029年规模从7468亿涨到1.35万亿,年增12.6%。
但保险科技公司市场遇冷也是现实,已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如水滴公司、车车科技等,股价较上市初期已大幅缩水超80%;港股排队上市的同类公司,如圆心科技,前后递交了5次招股书,依旧进展缓慢。
同时暖哇科技与已上市的元保相比,2025年上半年元保营收20.4亿元、毛利率95.78%,暖哇科技在收入规模、净利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暖哇科技虽然计划把30%募资投入研发,可按现在的研发效率,这笔钱大概率打水漂。
当然,暖哇科技也不是没底子,毕竟是国内保险AI领域处理案件量第一的公司,业务基础还在。
还是希望它能尽快解开死结,不要陷入AI陷阱,而是扎扎实实用技术解决保险行业真问题。期待暖哇科技打出“AI+保险”的成功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