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突然按下暂停键! 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企业全面暂停购买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新船货。
这一决定直接切断了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贸易的核心通道,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次日紧急回应,称中方的举动“令人失望”,并希望问题“迅速解决”。
但这场看似突然的贸易摩擦,实则是中澳双方在铁矿石价格和结算货币上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中国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定价,而澳大利亚必须面对买方市场的规则重塑。
此次贸易争端的导火索是9月中澳多轮铁矿石价格谈判破裂。 中方与必和必拓就2025年下半年的铁矿石合约价格进行磋商,但澳方坚持维持较高报价,未能与中方达成一致。
必和必拓是澳大利亚三大矿业巨头之一,2024年对华铁矿石出口额超过1200亿澳元。
中国此次针对性制裁仅限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贸易,其他澳企如力拓、FMG未受影响,人民币计价的现货交易仍可进行。 这表明中方的行动并非全面对抗,而是精准施压。
表面看,争端源于价格分歧。 2025年全球铁矿石需求放缓,价格较2024年下跌19%,必和必拓上半年利润降至102亿美元。 中方认为澳方报价背离市场趋势,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中方试图打破美元计价体系,推动人民币结算。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于2022年,专门整合国内铁矿石采购需求,以“单一买家”身份与国际矿商谈判。
过去,中国钢铁企业分散采购,议价能力弱,甚至发生过力拓“间谍门”事件(2009年),澳方通过掌握中国钢企数据操纵价格。
如今,中方通过统一采购、拓展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等新供应源(年产量1.2亿吨),大幅削弱澳方垄断优势。
铁矿石是澳大利亚支柱产业,占其出口总额的20%,每年对华出口额约1000亿澳元。 中国占全球铁矿石进口量的75%,而澳大利亚37%的铁矿石销往中国。
必和必拓股价在禁令后应声下跌,澳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紧急约谈必和必拓CEO,但承认“这是商业问题,政府无法直接干预”。
澳大利亚曾试图以铁矿石为“筹码”对华施压。 2021年澳政府报告称,铁矿石出口是“对华外交的末日武器”,但如今形势逆转。
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如西非、巴西)和提升废钢回收率(国内废钢利用率达85%),降低对澳依赖。 2025年,中国对澳铁矿石依赖度已从2020年的62%降至50%以下。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该集团统一协调国内钢厂进口需求,避免内部竞价,同时推动人民币结算试点。
2022年,必和必拓已尝试对华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贸易,但美元结算仍是主流。
此外,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削弱了对澳矿的依赖。 2025年国内粗钢产量中,废钢回收占比升至25%,且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投产在即,可年供1.2亿吨高品质矿石。
此次争端折射出资源贸易规则的变革。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5年的58%,而2025年三季度金价创历史新高,显示货币体系动荡。
澳大利亚则面临长期挑战。 若失去中国市场,很难找到替代买家。 印度、日本等国的铁矿石需求仅占全球8%和4%,无法填补中国缺口。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的“失望”表态,凸显了澳方在博弈中的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