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王鑫
2025年8月中旬,南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乐山市商业银行诉武汉业大公司借贷纠纷案,法院披露的信息揭开了一起震惊金融界的陈年大案。
该行多年前违法发放贷款38亿元,其中33亿元竟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被套取。尽管主要涉案人员已获刑,但由此引发的相关民事案件仍在审理中。乐山市商业银行的上市之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难以忽视的阴影。
1
33亿骗贷迷局,
从“试水”到疯狂的犯罪升级
这场骗贷风暴的源头,要追溯到2013年的一次“成功试水”。
当时,湖北融升公司法定代表人陈碧元联手金融掮客贡婷婷、殷学明,以及工商银行应城支行的“内鬼”张应林,通过私刻公章、伪造授信文件、假冒银行工作人员等手法,虚构工行应城支行的“兜底担保”,成功从招商银行佛山分行骗取2亿元信托贷款。
初战告捷后,这个犯罪团伙将新的目标锁定乐山商行。他们以完全相同的套路,首先为湖北融升公司从乐山商行骗取2亿元贷款,随后便展开了一系列更为猖獗的骗贷行动。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武汉业大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下称“业大公司”)13亿元骗贷案。2013年11月,该公司以“武汉市LED灯改造配套工程”需要配套电缆为由,向乐山商行申请贷款。为制造假象,犯罪团伙伪造了业大公司与中建三局签订的39.8亿元供货合同。后经证实,该合同纯属子虚乌有。
在面签环节,张应林再度假冒工行应城支行副行长,殷学明冒充银行职员,在乐山商行工作人员面前完成了全套“表演”。为彻底打消银行疑虑,贡婷婷甚至安排人员带领乐山商行工作人员进入工行湖北省分行大楼,由同伙冒充该行领导进行“接洽”,成功骗过了最后一道风控关卡。
贷款到位后,业大公司法定代表人姚荣萍并未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而是用于高利转贷、购买理财等,其中仅转贷给咸宁企业主阮某的5000万元,就非法获利521万元。
2015年,姚荣萍将业大公司股权转让给同乡张军,约定由张军承担8.85亿元剩余债务,毫不知情的张军由此沦为“接盘侠”。
2024年,乐山商行起诉业大公司及张军,要求偿还本息合计15.6亿元。张军反诉称贷款合同因欺诈无效,案件至今未决。而姚荣萍因高利转贷罪被判刑4年6个月,业大公司却因“证据不足”未被起诉,引发舆论质疑。
除业大公司13亿元外,贡婷婷、殷学明、张应林团伙还为湖北省君合实业发展公司骗取10亿元、湖北华特红旗电缆公司骗取5亿元、唐仕(宜昌)置业公司骗取3亿元,加上湖北融升公司的2亿元,乐山商行被骗贷款总额高达33亿元。
2
风控失守,
内部蛀虫与荒唐的“演戏式”核保
乐山商行出具的情况说明显示,截至乐山市沙湾区法院一审判决时,33亿元骗贷中仍有25亿余元逾期未还,扣除抵押物价值后,实际损失达20.16亿元。这场惊天骗案中,银行高管与中介勾结,核保流程形同虚设,甚至演变为“里应外合”的骗局。
1. 受贿放水的银行高管
案件揭露后,乐山商行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杨涛、总经理助理李轩的腐败行为浮出水面。
法院审理查明,杨涛收受贡婷婷贿赂320万元,总受贿额达504万元;李轩收受贡婷婷贿赂22万元,总受贿额64万元。这两位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在收受贿赂后,对明显的贷款资料造假视而不见,甚至在核保面签环节主动“放水”。
峨边县法院的判决书直指,杨涛等人未严格按照核保要求进行核实,被贡婷婷等人借用办公室、使用假公章及假的行长私章完成面签。正是这种内外勾结,使得8笔共计38亿元的违法贷款得以发放,其中33亿元最终被认定为骗贷。2024年4月,杨涛、李轩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和六年。
2. 风控流程沦为“走过场”
骗贷团伙多次在工行应城支行办公室进行面签,利用中午人少时段,由张应林安排场地,殷学明冒充职员盖章。乐山商行工作人员甚至提出去工行湖北省分行核实授信,也被殷学明安排同伙“演戏”骗过。
乐山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当年到工行应城支行面签时,殷学明(中)假冒银行工作人员在文件上盖章。图片来源:澎湃新闻(受访者供图)
更荒诞的是,贡婷婷曾在面签时亲手盖假章,理由竟是“没盖过工行的章,想盖章玩一下”。此外,殷学明等人还通过截获快递文件、伪造授信材料等方式,规避银行后续核查。
贡婷婷、殷学明从涉案贷款公司获得违法所得“中介费”11195万元,其中贡婷婷获取7170万元,殷学明分得4025万元。
2024年10月,乐山市沙湾区法院以骗取贷款罪、行贿罪对贡婷婷判刑十四年六个月,其他被告人也被判刑。此后二审法院维持了刑罚部分的判决。
3. 屡次被骗贷暴露深层隐患
事实上,乐山商行并非首次遭遇骗贷。2014年,自贡分行曾因审核不严被骗贷500万元,案件由担保公司报案才得以曝光。联合资信报告指出,该行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规模较大,截至2023年末不良余额达14.54亿元,占信托及资管计划总额的9%。
3
IPO前景蒙尘,
靓丽业绩难掩内控隐患
尽管骗贷案发多年,乐山商行的发展步伐似乎未受太大影响。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批复同意该行注册资本由37.5亿元增至48.3亿元。随着三家民营股东“清仓式”退出,该行国有股权占比跃升至62%,控制力显著增强。
资产规模方面,乐山商行2023年末总资产1850.35亿元,2024年末突破2000亿元,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2155亿元,稳步跻身四川城商行第一梯队。
经营业绩同样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8.52亿元,同比增长31.07%;净利润5.9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3.98%,增速在城商行中名列前茅。
然而,光鲜数据背后,历史遗留问题仍在持续发酵。2024年4月,乐山商行起诉业大公司及张军,要求偿还本息合计15.6亿元。张军反诉主张涉案信托贷款合同系以欺诈方式订立,应属无效。该案目前仍在审理中,最终判决结果将对乐山商行的资产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机构对该行的内控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22年,该行因隐瞒案件风险信息被罚款50万元,时任董事长蔡昌庆、行长杨志敏分别被处以35万元、38万元的重罚。
乐山商行早在2020年就将IPO列为“一号工程”,2023年7月启动港股上市辅导的议案也已通过董事会决议,2024年4月成功入选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但33亿骗贷案暴露出的内控缺陷,以及尚未了结的民事诉讼,都将成为其上市路上无法回避的监管问询重点。
乐山商行若不能从根本上修补风控漏洞,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场骗贷风暴的阴影恐将长期伴随其IPO征程。对于志在冲港股的乐山商行而言,补齐内控短板远比规模增长更为紧迫。
参考资料:
1.《影子调查|骗贷33亿背后:金融掮客与银行内鬼的“联手戏”》,澎湃新闻
2.《四川乐山市商业银行被骗贷13亿,而我却成了接盘侠》,大象新闻
3.《掮客与内鬼联合演戏 从乐山商业银行骗贷33亿》,科技金融在线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