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EC会议尚未正式开幕之际,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10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罕见地表示,“中美将有重大突破”,并确认中美两国元首将在本月下旬的APEC峰会期间举行非正式会晤。
这番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猜测:美国怎么突然改变立场了?曾经公开表示“对对华关税很满意”的贝森特,如今却主动释放出善意。这是否意味着两国关系有望修复,还是仅仅是一种政治姿态?这次所谓的“突破”,是真正的进展,还是仅仅空洞的承诺?
其实,贝森特的态度转变并非一时之举,而是美国在面对日益沉重的内外压力后做出的调整。就在两个月前,贝森特还在强调“对当前关税感到满意”,而如今却突然提出“重大突破”,这一变化显得尤为明显。背后原因,其实是美国国内农民的强烈不满,特别是中西部农业州的困境。
近年来,美国的大豆出口几乎停滞,特别是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几乎“挂零”。根据彭博社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几乎为零,而巴西和阿根廷则大幅增加了对华大豆的出口。原本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大豆农民,现在成了贸易战的最大受害者。
特朗普曾靠农业州的选票赢得支持,但如今这些州的农民已经不满,纷纷向政府施压。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州议员纷纷发声,要求政府改变政策,防止进一步破坏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这股压力,最终传递到了白宫。
此外,美国整体经济状况也未如预期般好转。原本计划通过短期的“速战速决”来压制中国,结果却变成了持久战,不仅没能击败中国,反而让许多美国企业深受其害。《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指出,市场对关税的不确定性感到极度疲惫。跨国企业如高通、英特尔、特斯拉等,虽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盈利,但也在暗中游说政府不要继续施加贸易压力。
因此,贝森特的表态,虽然看起来突然,但其实是美国国内和国际压力的必然结果。与其说美方在主动释放诚意,不如说是在多方压力下不得不找个台阶下。而所谓的“重大突破”,更像是一种提前的“政治安慰剂”。
大豆出口的问题,成为了中美贸易战的一个缩影。在特朗普政府采取关税措施时,曾自信满满地认为可以通过“经济强压”迫使中国让步,结果却激怒了中国,导致中国精准反击,并将美国农产品列为反制清单。尤其是大豆,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宗商品,但对数百万美国农民的生计至关重要。当中国市场关闭后,美国豆农几乎面临灭顶之灾。与此同时,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缺。
2017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高达140亿美元,但到2024年,这一数字几乎归零。这不仅是一个数据波动,更是美国政策失败的直接后果。特朗普当初力推“扩大中国市场”,结果却导致农民的巨大损失,这显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令人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原本认为中国会因为经济封锁而崩溃,但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挺过了这一波压力,反而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站稳了脚跟。美国低估了中国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中国市场如此庞大,全球供应链如此复杂,单靠关税压制是无法撼动的。
大豆事件,不仅是一个失败的政策案例,也是美国战略误判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逼服”中国,结果却自陷困境。最终,吃亏的还是普通民众,而不是特朗普政府。
随着APEC峰会临近,美国急需一个“好消息”来提振市场信心,尤其是在大选前夕。特朗普可能希望通过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取得一些积极成果,甚至通过承诺采购一些大豆来换取国内的好评。因此,贝森特的“松口”可能是为了提前制造舆论气氛,为后续的谈判铺路。
然而,中国方面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中国不愿参与政治表演,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乐于与美国进行谈判,但绝不接受单方面让步。中国的期待是,美方能够拿出真正的诚意,例如取消部分关税、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而不是空口承诺。
从整个博弈过程来看,中国在经济上稳步发展,供应链逐步自主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些都为中国在谈判中提供了有力的筹码。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会被美方的策略变化牵着走。
因此,中国期待的,不是美方的“突破表态”,而是一个回归理性、遵守规则的谈判环境。如果美方真心解决问题,就必须放下“零和思维”,以诚待人。否则,无论美方如何预告,最终结果也许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美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或许是时候停下来好好思考了。贝森特的“松口”,并不是胜利的象征,而是美国面临压力时的自然反应。大豆出口几乎归零,是美国政策失误的代价。现在的元首会晤,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前提是美方必须拿出实际的行动。
中国对此充满信心,早已做好准备。只有放下幻想,回到平等互利的轨道上,中美这场复杂的博弈,才能迎来真正的转机。而这一转折点,可能并不取决于谁先出牌,而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刻坐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