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362期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商场餐饮两极分化
网红头部“独享”热度红利
今年国庆,北京餐饮较往年而言,体感上似乎热度稍低。内参君多日一线走访北京知名商场、美食街发现,北京国庆餐饮消费正呈现出鲜明的“品质刚需”特征:
一方面,商场内“冰火两重天”,品质网红“排队王”们占据绝对消费吸引力。
曾有人调侃今年北京商场餐饮必打卡三件套,分别是“费大厨、烤匠、寿司郎”,国庆期间,排队王们热度不减,依旧人挤人。
中午11点左右,费大厨辣椒炒肉已经“一号难求”,消费者从店门口排到电梯口,人均排号1小时起步。不止费大厨,海底捞、萨莉亚、珮姐等“排队王”们都挤满了人。
但这份热闹并不均衡。内参君一线走访的多个商场内,均出现了“消费者扎堆个别品牌”的情况,更多的餐饮门店前只有寥寥数位路过的顾客,午市时间店内“生意惨淡”。
另一方面,网红美食街、市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餐饮街”,更是地标景点。
北京著名的几条网红美食街,南锣鼓巷、簋街、前门、牛街等,国庆期间依然“人从众”,但内参君在街边观察发现,餐饮依然是“个别门店消费扎堆”的情况,如北京前门的方砖厂69号,上午10点左右便开始排起长队;簋街胡大总店,晚上8点左右排号近千桌。除此之外,大多消费者只是“闲逛”,打卡拍照后便离开,并未进入餐饮店内消费。
根据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1至4日,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0.4%,其中老字号餐饮、连锁快餐带动餐饮业态增长4.8%;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4.3%。
香港
性价比决定人流量
游客挤爆连锁店,本地餐馆遇冷
这个十一,香港餐饮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象:
首先,去香港旅游的内地游客大幅增多。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10月1日至4日,共有约426万人次出入境香港,在约206万入境人次中,约87.8万人次为中国内地访客,同比上升逾7%;海外旅客也有约12.6万人次,同比升逾30%。
内参君10月2日从深圳福田高铁站入关时看到,大量内地游客聚集在入境口岸,队伍排出百米左右,游客以三两结伴的年轻人和家庭为主。三日内从福田到西九龙的高铁票已经售罄。
香港餐饮界对十一的人流早有准备,据报道,为了迎接十一黄金周,超过3000家餐饮商户推出优惠策略,比如说东海堂推出红豆铜锣烧优惠套餐,翡翠拉面的小笼包招牌“蟹粉小笼包”可享七折优惠。有连锁餐厅推出76元港币的国庆套餐等等。
但事实并不如商家所料,十一香港餐饮,冷热不均。
首先热的是一些大众价位的餐厅,比如说香港连锁快餐厅“大家乐”成了内地旅游团团餐的首选,无论是否是高峰期,排队都很长;比如说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也有大量的内地游客排队等餐。在凌晨左右,内参君多次看到,一些沿街的麦当劳座无虚设,大量的拖着行李的年轻人在麦当劳过夜,有买一份饮料的,也有买套餐的,但很多人都伏在台面上睡觉。
其次冷的是一些香港特色的餐饮,九记牛腩的排队与平时差不多,在十一期间的用餐高峰期,九记牛腩门口的排队也不过十几个人,大概20分钟就可以吃到。一些香港的特色高端餐饮,门口并没有队伍,10月3日晚上七点左右,正是用餐的高峰期,中环人流如织,但沿街的一些特色餐厅也没有坐满,甚至还有一些服务生在门口招揽顾客。10月4日下午,在高铁西九龙站,主打香港特色的香江冰室门可罗雀,但主导平价的内地品牌遇见小面却排起长队。
究其原因,还是价格问题,年轻人喜欢在黄金周期间游玩,但更习惯特种兵,对于动不动就超过内地3-4倍的餐饮和住宿价格敬而远之,而且香港基本上以茶餐厅为主,风味单一,价钱又贵,所以最佳方案做特种兵,在香港游玩,但回深圳吃喝。
深圳特色餐饮的火爆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在深圳华强北的特色粤式茶楼“蘩楼”,人均消费100元左右,但早上9点开餐,9点20左右排号已经超过200,11点左右排号就超过了500位,平均排队就餐时间超过2个小时,被戏称为“排队两小时,吃饭二十分钟”;人均80多的“大鸽饭”,高峰期排队也超过了300位,等位时间超过1个半小时。
香港特色餐饮的冷和深圳特色餐饮的火,仍然在印证: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餐饮消费越来越理性化,性价比仍然是首选。
广州
排队214分钟!
茶饮+本地特色火爆超乎想象
10月1日的广州北京路,被熙熙攘攘的游客填满,尤其是北京路主街与惠福东路美食街两条核心动线,人潮涌动间满是节日的烟火气。
广州的国庆仍带着燥热,每家奶茶店门口都很是热闹。无论是本土连锁的茶理宜世、茶救星球,还是全国连锁的喜茶、柠季,又或是刚开不久的李山山茶事等奶茶店,门口都是年轻的靓仔靓女在排队点单。
一些景区经典小吃门口也都热闹非凡,比如长沙臭豆腐、手工串串等等。对比之下,一些过期网红如竹筒奶茶则少有人问津。
位于北京路的大鸽饭火爆程度完全超预期,才到傍晚就早早 “无号可取”。品牌在大众点评上5点放号,内参君在5:08抢了一个号,一看排队序号竟要等97桌,足足等了3个半小时,直到将近9点才排上号。
北京路天河城的餐厅几乎家家排队,陶陶居、小炳胜、客语等本土老字号门口,等候区的座椅坐满了食客,平均等待时间都要半小时以上。此外,太二、探鱼、萨莉亚、赤坂一丁等连锁门店也都在排队。相较之下,位于顶楼的牛蛙、寿司这种非本土特色餐厅就无需排队。
面食类餐饮人满为患
小众特色悄然“出圈”
在西安,从钟楼地铁站步行约5分钟,便可抵达碑林区内的回民街核心区域。街道上游人如织,各年龄段游客穿行其间,热闹非常。
回民街素有“西北美食博物馆”之称,汇集了上百种清真与陕西特色小吃,从肉夹馍、泡馍到Biangbiang面、镜糕,种类丰富。
观察可见,泡馍类与面食类店铺尤其受欢迎。
老孙家、老米家等老字号泡馍店延续“掰馍+煮制”的传统流程,食客可亲手参与制作;
而老陕Biangbiang面、手工臊子面等面馆,则以宽厚劲道的手工面搭配油泼辣子与肉臊子,香辣诱人。
这些美食凭借地域文化标签、老字号口碑、高性价比与烟火气场景,在“反向旅游”热潮中成为游客打卡的核心吸引力。
此外,多家清真老字号的肉夹馍堪称“区域顶流”。它们不仅售卖单一肉夹馍,更以肉夹馍为引流核心,搭配油泼辣子、酱牛肉等西北特色产品,组合成丰富小吃矩阵。
价格方面,肉夹馍约15–20元/个,辣子、牛肉等按瓶或论斤售卖,覆盖日常与送礼需求。
制作过程透明,师傅现场浇红油、夹肉,烟火气十足。腊牛肉、五花肉、羊肉等多种夹馍口味咸辣适中,搭配酥脆白吉饼,风味更佳。
离开回民街,不远处的钟楼小区则是另一番“碳水天堂”景象。这里聚集了赵记素斋绿豆馅饼、晓莉卤面、陈栗记牛腩饭等多家口碑老店。
其中,正宗裤带面与宇泽盖浇面门前客流最为密集,店内座无虚席,连户外简易桌椅也时常供不应求。
宇泽盖浇面以盖浇面为核心,提供蒜苗回锅肉、青椒肉丝、蒜苔肉丝、小炒肉等多种口味。
正宗裤带面则以裤带面为核心,有四合一、三合一、二合一等多种搭配,还有干拌、油泼、剁椒、西红柿等单一风味的裤带面,面条宽厚劲道,配料同样丰富。
这两家店共同特点是价格亲民、分量充足,店面多为街边小铺,搭配户外桌椅,充满市井生活气息。它们主打即时堂食,适配“逛吃”与日常简餐场景,不过度倚重外卖,专注服务到店客流。
总体来看,回民街的“西北美食博物馆”与钟楼小区的“隐秘碳水天堂”,分别以鲜明的文化定位与地道的生活气息,精准契合了当下“反向旅游”中游客追求城市小众特色的探索需求。
一坚持“点单后现场制作”,避免预制,强化“新鲜”感知。
二主打即时堂食,适配“逛吃、日常简餐”场景,不强调外卖,聚焦线下客流。
三是,聚焦西北风味,以“地道、家常”为核心标签,主打符合本地及游客口味。
青岛
地方特色撑起人气
连锁餐饮“失守”假期档
国庆假期作为青岛旅游季的收官节点,一开场各大景区就挤满了人。10月1日早晨8点多,天气晴朗,青岛栈桥就挤满了人,桥上,海边礁石上,密密麻麻。但好天气只持续了一天,从2日开始,青岛下起了持续的小雨,游客们纷纷涌进了商场。
核心商圈的万象城涌入了大批避雨的游客,连扶梯都开始限流了。但涌入的客流带给餐饮的影响并不均衡,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人气爆棚,如船歌鱼水饺,19:53就停止取号了,前面共有183桌在等待。一个小时后,放出少量排号,引来了不少游客“争抢”,而楼上的连锁餐饮品牌,已经接近“闭餐”状态。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以海鲜水饺为特色的双合园,11点开餐时分,店里就坐满了人。12点半左右,雨一直下,仍有20多桌在等位。
离海边更远一些,约10公里左右的老三李村河底戳子肉,晚上9点,仍是人声鼎沸,大家支着雨棚,看着雨景,吃着戳子肉,在一周以前,可看不见这外摆场景。
游客带来的餐饮动能,似乎只带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
10月6日中午时分,内参君又探访了另一座商场——万象汇,许是中秋节的原因,商场餐饮并未呈现非常热闹的场景,只有王繁星本帮面馆这种新品牌还有些年轻人排队,其他一些大众熟悉的老品牌,上座率可能连三成都不到。
广汉
夜市成为流量新王
文旅融合下的餐饮新方向
四川省广汉市,这个坐落着三星堆遗址的四线城市,或许没有北上广深的繁华喧闹,但它的餐饮世界却有着另一番独特景象。
白天的广汉,古蜀文明的神秘气息笼罩着这座城市;入夜之后,另一种热闹的生命力登场。我们在一线走访中发现,夜市,已经成为广汉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之一。
不少游客白天去三星堆“看文明”,晚上则转场夜市“尝人间烟火”。
夜幕降临,雒城夜市的灯光一点点亮起。晚上六点开始,街口就开始涌入一波又一波人潮。
这条夜市可能是内参君逛过最大的夜市。炭火翻滚的烧烤摊旁,香气混着桂花醪糟的甜味弥散开来;炸臭豆腐撒上辣椒面、油亮亮地冒着热气;再来一碗清补凉解腻,正是感受市井生趣的好时机。
雒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自夜市品牌提质升级以来,晚间客流同比提升超过25%,有效拉动了就业和整体消费。
今年以来,广汉以“美食+文旅”为抓手,推动特色街区焕新,不仅满足了市民与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更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内参君在广汉走访时发现,四川人对吃的要求果然很挑剔。这里的连锁餐饮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独具特色的本地网红打卡店——比如“休记光头蟹”“正一涵金丝面”等。
假期期间,非遗美食“全蛋坐杠大刀金丝面”门店外排起了队;30多年的广汉老店刘豆花每天接待桌数能达到上百桌。
这些店铺不仅保留了地道的口味,更靠社交媒体的曝光吸引着大批年轻游客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