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山
来源|博望财经
吉利对汽车业务一直有2个态度:加大新能源汽车投入;坚守燃油车市场。
9月28日,在“AI重庆智驾之夜暨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传统汽车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必须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而就在前不久的2025年9月23日,中国星全新东方曜系列又正式上市,吉利给燃油车再添一把火,不过这次推出的是更加智能的中国星曜系列。
一前一后的举动表明,吉利想在两边市场都吃到蛋糕。
不过,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1%,2025朝着60%以上迈进,行业几乎一边倒地将“电动化”等同于“未来”时,吉利汽车的燃油车权重依然不低。
当然,正如文章开头一幕,这不妨碍吉利加大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投入,这家自主品牌龙头不仅没有收缩燃油车业务,反而高调宣布“燃油车板块会继续加强”。
在笔者看来,吉利的逆势坚守并非固执,而是基于对市场韧性的精准判断,在新能源快速渗透的当下,燃油车仍手握半壁江山,且正通过智能化完成价值重生。
01
吉利不放弃燃油车,视为销量基石与战略宣言
吉利对燃油车的坚守,既体现在明确的战略表态中,更扎根于实打实的销量数据与产品动作。在新能源转型成为行业政治正确的背景下,吉利的“双轮驱动”路线显得尤为清晰。
从官方言论来看,吉利高层在多个关键场合释放了坚持燃油车的信号。
比如,2025年3月的财报会议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直言:“再过两三年,中国一定会做到‘油电平权’。到时候资本市场(对车企)的估值(策略)也会生变,如果一家车企没有油车,就会是个缺陷。”
而集团CEO淦家阅更明确表示:“燃油车是汽车工业百年来技术积累的体现,是吉利的优势,不仅不会收缩,还会继续加强”。
此番表态并非空泛的公关说辞,而是配套了具体的产品落地—,目前吉利推出中国星系列燃油车新品,覆盖星瑞东方曜、星越L新增车型,售价覆盖9.87万至17.97万元区间,直接瞄准主流家用市场。
销量数据则印证了燃油车在吉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024年,吉利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92%,但88.8万辆的成绩仍未能超越燃油车,经测算,当年燃油车销量约为128.9万辆,占比达59.19%。这一比例远超行业平均的59%(2024年燃油车整体市场占比),且在出口市场表现更为突出,吉利燃油车占出口总量的60%,是其开拓东欧、东南亚等价格敏感市场的主力。而今年1-9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2170189 辆,同比增长 46%,但燃油车仍占50%左右份额。
基于吉利的态度,值得关注的是,吉利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仍在加码。2025年规划中,除了10款全新新能源产品,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星系列已实现燃油车全系标配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未来还将普及“千里浩瀚”智驾方案。
这种“不收缩反加强”的动作,本质是将燃油车视为现金流基石与市场护城河,在吉利的商业闭环中,燃油车的贡献功不可没,而稳定的利润又反哺集团的更多的新车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这事上,吉利的规划清晰可见。
02
燃油车还有多少蛋糕?有韧性市场与需求根基
吉利的坚守,首先源于对燃油车市场体量的清醒认知。尽管新能源势头迅猛,但燃油车仍占据超半数市场份额,且在政策、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支撑下,展现出强劲的生存韧性。
从行业前景来看,燃油车市场并未陷入断崖式下跌,反而在2025年显现回暖迹象。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1398.9万辆,同比下滑17.3%,但2025年1-8月销量已达874.7万辆,同比仅降0.3%,其中8月销量107.4万辆,实现连续三个月回升。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1月至8月,我国SUV市场累计零售销量达729.6万辆,同比增长10.6%。其中,燃油SUV累计销量为374.7万辆,同比增长3.5%。
止跌企稳的态势并非偶然,政策端的持续发力提供了关键支撑,比如,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将“国Ⅳ”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补贴范围,单台报废补贴最高达1.5万元,而这类车型的市场保有量约7000万辆,构成了庞大的潜在置换需求。有关部门明确表态,要“同步推进燃油车技术发展”,为燃油车的存续提供了政策背书。
市场空间的另一重支撑来自海外与下沉市场的双重增量。在海外市场,燃油车仍是绝对主力,销量中燃油车占比超80%,这些车型在东南亚、东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凭借补能便捷性占据优势。即便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奇瑞汽车,从近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方面披露的信息看,燃油车收入占比也高达69.6%,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只有21.9%。
视线回到国内市场中,10万至15万元价位的家用燃油车表现尤为突出,部分车型月销突破2万辆,SUV领域燃油车占比回升至58%,印证了主流消费群体对燃油车的持续认可。吉利在该领域又恰好有优势,在今年1-8月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的十款燃油SUV中,吉利星越L以18.1万辆的成绩位居榜首,成为今年前八个月燃油SUV市场的销量冠军,同比增幅高达46%,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当然车企的经营与产品销量结构最终取决于市场,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则进一步夯实了燃油车的生存基础。J.D. P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燃油车行业魅力指数达751分,创近5年最大增幅,而中国质量协会的CACSI测评显示,燃油车用户满意度升至81分,其中性能设计满意度同比提高2.4分。
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痛点其实尚未完全解决,麦肯锡报告显示,28%的中国电动车主考虑换回燃油车,核心原因包括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长途出行受限等。对于无需绿牌、注重补能效率的用户而言,燃油车仍是更务实的选择。
回过头来看,燃油车市场的本质,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优化”。其59%的市场占比(2024年)对应的是超1300万辆的年销量,这一规模足以支撑头部车企持续盈利。正如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所言,燃油车至少还有25%以上的长期市场份额,而当前的体量仍让其成为不可忽视的“蛋糕”。
03
加上智能化的油车:AI重构燃油车价值
如果说市场韧性是吉利坚守的底气,那么智能化升级则是其赋予燃油车的“第二生命”。在李书福看来,汽车行业的未来不在于动力形式的替代,而在于“AI+机械”的深度融合,这一判断正成为燃油车突围的核心逻辑。
2025年9月的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上,李书福对汽车智能化提出了颠覆性判断:“AI不是像老司机,而是超越老司机,是聚集全人类智慧的智能大脑”。
该理念直接转化为吉利的燃油车战略——通过“油电平权”实现智能体验的无差别化。吉利集团CEO淦家阅明确表示,未来燃油车将全面搭载Flyme Auto车机系统,全系标配L2级智驾,并逐步普及高阶方案,让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共享技术红利。
这种战略已在产品端落地。
2025年3月推出的吉利中国星系列燃油车新品,不仅搭载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引入了无界空间座舱设计,其智能化配置与同价位新能源车型基本持平。更具标志性的是“千里浩瀚”智驾方案的跨动力形式应用,这套涵盖H1-H9层级的智驾系统,将首先在中国星燃油车系列普及,实现从基础辅助到高阶智驾的覆盖。
吉利的桂生悦认为:“智能驾驶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上,吉利绝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这种审慎态度反而让燃油车成为智能化落地的可靠载体。
从行业趋势来看,燃油车智能化已从可选配置变为必选项。2024年被视为汽车智能化元年,L2级以上新乘用车渗透率已达55.7%,预计2025年将突破60%。
在这一浪潮中,奔驰、宝马等外资品牌纷纷举起“油电同智”大旗,与吉利形成呼应。尽管有观点认为智能化依赖电动化架构,但吉利通过AI数字底盘、高效算力模块的适配,已实现燃油车智能化的技术突破——其核心逻辑在于,智能驾驶的本质是“数据+算法+算力”,与动力形式并无绝对绑定。
客观而言,智能化正在重构燃油车的价值逻辑,传统燃油车的竞争焦点是发动机、变速箱等机械素质,而“新燃油车”的核心竞争力已转变为智驾体验、座舱交互与数据服务。
吉利的布局正是抓住了这一本质,通过将“千里浩瀚”智驾、Flyme Auto车机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成果下沉至燃油车,既提升了燃油车的产品溢价,又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成本。这种“技术普惠”不仅巩固了燃油车的市场地位,更形成了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效应。
回过头来看,当行业陷入“电动化=未来”的线性思维时,吉利对燃油车的坚守展现了头部车企的战略定力。其逻辑并非否定新能源的趋势,而是看透了汽车产业“多元共生”的本质,2024年59%的市场占比、7000万辆国Ⅳ车的置换需求、海外市场的刚性需求,共同构成了燃油车不可替代的生存土壤;而AI技术的赋能,则让燃油车从“机械交通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体”,获得了与新能源车同台竞技的资格。
一些车企的“双轮驱动”战略,往往是用燃油车的现金流支撑新能源研发,用新能源的技术反哺燃油车升级,最终在“油电并存”的市场中实现全域覆盖。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汽车产业的变革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技术融合”的进化。车企想要的,也是既不丢失当下的市场,更不缺席未来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