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运营的海上超级工厂“海葵一号”宛若金色葵花,绽放于南海东部油田湛蓝海面。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10月11日,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下称报告)在深圳正式发布。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综合五大维度表现,深圳在总排名中位列第11,在科技创新维度排名第四、经贸活力维度排名第七。
报告显示,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其综合优势占据前三名,成为全球海洋发展的标杆;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等城市位列前十,共同组成了全球海洋经济的“头部力量”。深圳(全球第11)、广州(全球第14)、青岛(全球第16)、台北(全球第19)等城市凭借在科技创新、经贸活力等领域的优势,跻身第二梯队,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顶尖海洋城市的竞争优势。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报告指出,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已形成三大海洋经济圈,分别是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青岛、上海、深圳分别成为这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
报告认为,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强劲,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的优势表现在深海开发与绿色港航领域,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能力持续领跑。深圳正以“技术整合+生态构建”开辟海洋经济新赛道。海洋新能源领域持续突破,100千瓦级波浪能发电系统海试效率超行业均值15%,与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火炬气回收技术形成“绿色发电 + 低碳用能”闭环。在此基础上,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联合中国大洋协会打造“七中心两平台”,推动深海采矿与波浪能供电、水下机器人与数字孪生等技术跨界融合,构建起覆盖资源勘探、装备研发、生态监测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报告主编、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发布会上致辞表示:“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码头的长度或船舶的吨位数,而在于能否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当前,人工智能、深海开发、蓝碳交易等新技术新业态正重塑海洋竞争逻辑,中国海洋城市在保持“硬基建”优势的同时,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报告为中国海洋城市提出了“四维提升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系统性地回答了如何提升全球海洋竞争力这一核心问题。
有关深圳未来趋势,报告提出,深圳将锚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目标,重点推进三大方向:一是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推动深海采矿机器人与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集成、LNG加注与智能调度算法联动;二是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蓝色金融创新高地;三是通过“深蓝梦想 2035”环球科考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最终建成兼具产业引领力与生态示范效应的海洋文明新标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