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10月13日,万科一则董事长任免公告砸懵了资本市场,公告显示辛杰因“个人原因”辞职,黄力平接棒。
其实在公告前,小道消息已经满天飞了。公告落地后,万科A股一度下跌近4%,港股更是一度跌近6%,市值蒸发超百亿。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位刚掌舵万科9个月的董事长,早在9月18日参加深圳一场会议后就“失联”了,至今已近一个月。
有网友猜测,要么是调查周期刚结束,辞职是处理结果;要么就是各方博弈后得出的平衡方案。
万科这番混乱景象,像极了当下不少房企深陷的生存困境。
辛杰去年1月接盘万科时,这家房企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2024年全年亏了近500亿,2025年上半年又亏掉119亿。截至2025年6月30日,万科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其他应付款中的股东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合计金额为1553亿元,而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693亿元,资金缺口巨大。
面对这样的局面,辛杰重点抓了两件事:换人和借钱。他把万科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几乎全换成了深铁系人马,老万科人如总裁祝九胜等人接连离职。
另一边,深铁年内9次给万科提供低息借款,累计金额达259亿,利率低至2.34%,比市场常规利率低了不少。
可输血并没有挽回万科的颓势,今年前9月,万科销售额同比跌了44%,平均每个月卖楼收入不足100亿,连行业高峰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深铁自己也被连累了,2024年首次出现亏损,亏了334亿,2025年上半年又亏了33.6亿,资产负债率飙到60.46%,辛杰这场“救火”,最后反倒像“引火上身”。
接过这个“烫手山芋”的黄力平,从履历看就是深铁的“自己人”,一上任便宣布自愿放弃薪酬,以此表明其决心。他曾任深铁集团总经理、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老总,2021年重回深铁后还主导过不少重大项目。
他的上任,早不是简单的换帅,更像是深铁对万科从“输血救急”转向“深度操盘”的明确信号。可黄力平要面对的坑,比辛杰当时遇到的还要深。
首先是债务困局,万科面临高达900亿的资金缺口,而深铁自身也承压,难以像此前那样持续输血。
管理方面,辛杰留下的团队调整引发了内部动荡,黄力平既要贯彻深铁的意志,又得安抚老万科人的情绪,在推进“深铁化”的同时,还得保住万科原本的市场化基因。
但最难的其实是战略迷局,万科喊了好几年“开发+经营+服务”的转型口号,可转型业务的收益连银行利息都覆盖不了,总不能一直靠地铁业务的补贴过日子。
黄力平要解决的,不只是债务问题,更是“深铁化”与万科独立性的平衡。此前深铁支援万科的借款,已设置严密的盯市机制(即根据股价波动动态调整担保要求),一旦质押股票价值低于预警线,便需追加担保。
而黄力平在人才安居集团任职时,就有过盘活保障性住房资产的经验,如果能将万科785亿货值的资产盘活,不说万科能否逐渐实现自我造血还债,起码也能让股东减轻不少压力。
而黄力平放弃酬金、身兼两职的安排,说明接下来万科的战略会更紧密地绑定深铁的资源,但究竟能否避免辛杰的“短任期”尴尬,关键还要看他能否在股东诉求和企业自主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10年贷款展期只能解一时之困,真正的翻盘还得靠业务实打实的盈利。
万科的命运,其实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缩影。从曾经的黄金时代跌进债务泥潭,从完全市场化的房企变成需要国资托底的对象。黄力平的上任,或许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能不能救得了万科还不好说,但眼下,这场国资与市场的拉扯,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换谁上任都很难对抗趋势。而对于老百姓们来说,他们可能不在意谁当董事长,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拿到新房钥匙,这一系列操作会不会影响市民居住的房子、物业,以及日常出行所依赖的地铁服务。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