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康监管分局密集发布了多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安金罚决字〔2025〕28 - 33 号),剑指陕西石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的一系列违规行为。
此次处罚所涉及的资产风险分类不实、贷款违规发放以及信贷数据造假等问题尤为突出,罚款金额累计达 98 万元,6 名管理人员被予以警告,再度彰显了金融监管“长牙带刺”的强大威慑力。
违规事实披露三大沉疴凸显
依据处罚信息可知,石泉农商行存在三重违规乱象。
其一,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这种行为掩盖了真实的资产质量,极大地削弱了风险预警能力,使得潜在风险难以被及时察觉。
其二,违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这一行为公然突破了贷款用途的监管红线,进一步加大了资金脱实向虚的风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三,虚增信贷规模,该行通过“即放即收”等手段人为地调节数据,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同类问题早在 2025 年早些时候汉阴农商行的罚单(安金罚决字〔2025〕10 - 13 号)中便已有所体现,这反映出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依旧存在“屡查屡犯”的不良现象。
监管出击穿透式问责到人
本次处罚呈现出“机构 + 个人”双罚的显著特点,覆盖了前中后台多个岗位。在机构层面,石泉农商行被顶格处罚 98 万元,彰显了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在个人追责方面,从分管副行长柯伟到基层客户经理吕小锋、吴勇等均被警告,充分体现了“过罚相当”的原则。
这与 2023 年全国农商行罚没 5.65 亿元、1519 人受处分的严监管趋势一脉相承,表明金融监管的力度持续加强。
监管导向从“罚单”洞察整治重点
安康分局此次处罚与金融监管总局“长牙带刺”的要求高度契合。在精准性方面,监管部门严格区分“贷后管理缺失”“数据造假”等不同情形进行量罚,确保处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在及时性方面,2025 年三季度集中披露的多起案件,反映出案件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及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在警示性方面,结合同期人保安康分公司因误导宣传被罚案例(安金罚决字〔2025〕23 号),显示出全域监管收紧的态势。
此次处罚暴露出部分农信机构在公司治理、内控执行方面存在深层次的漏洞。
随着监管力度的持续加码,金融机构亟需从“应付检查”的消极态度转向“实质合规”的积极作为,真正筑牢风险防控的坚实堤坝。(编辑/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