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马云在公开场合抛出一句引发轩然大波的论断:“未来的房子,可能会像葱一样便宜。”彼时正值全国楼市狂热期,开发商连夜开盘、购房者通宵排队,这句话被视为“天方夜谭”。然而,七年后的今天,楼市剧变与经济环境调整,让这句预言逐渐成为现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马云近期再次提醒:“现在手里有存款的人,将面对两大挑战。”这两大挑战究竟是什么?普通储户又该如何应对?
2022年起,国内楼市开启深度调整。郑州、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率先出现价格松动,随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跟进补跌。截至2025年,全国平均房价较峰值累计下跌超30%,部分三四线城市如鹤岗、铁岭、双鸭山,房价跌至每平方米3000-4000元,真正进入“葱价”区间。
数据印证趋势
炒房客的困境
2023年,部分投资者认为楼市已触底,试图“抄底”入场。然而两年过去,房价非但未反弹,反而因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放缓等因素持续下行。某二线城市投资者李先生坦言:“2023年以180万元购入一套房产,如今挂牌价仅120万元,且无人问津。”更严峻的是,房产流动性大幅降低,即使降价也难以快速变现。
与楼市调整同步,银行利率进入长期下行通道。一年期定存利率从2018年的2.5%跌至目前的1.8%,创历史新低。低利率环境下,储户面临两难选择:继续存款收益微薄,转而投资则风险骤增。
股市与基金的寒冬
理财“保本”时代终结
过去依赖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收益率下滑至3%以下,且净值化转型后不再保本。2024年,某大型银行一款R2级理财产品单日净值跌幅达2%,引发投资者恐慌。债券市场波动加剧,进一步推高理财风险。
马云曾直言:“别再幻想靠买房发财。房价上涨空间有限,下跌空间却很大。”这一判断基于三大逻辑:
1、人口结构变化: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2%,购房需求持续萎缩;
2、政策导向转变:从“去库存”到“控风险”,政策重心已从刺激转向稳定;
3、居民负债承压:2024年居民部门杠杆率达65%,进一步加杠杆空间有限。
股市与基金的警示
2024年,某科技股龙头因业绩暴雷连续跌停,重仓该股的基金净值单日下跌8%。类似案例频发,暴露出投资者对风险认知的不足。基金经理张某表示:“现在市场缺乏明确主线,盲目追高或抄底都可能遭遇重大损失。”
低利率环境下,部分人选择将存款用于创业,但现实数据令人警醒:每10个创业者中,9个最终关门。三大因素导致创业环境恶化:
1、竞争白热化:餐饮、零售等低门槛行业同质化严重,新入局者难以突围;
2、成本居高不下:一线城市商铺租金占营收比例超30%,压缩利润空间;
3、消费需求萎缩:2025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较2019年峰值下降5个百分点。
实体店的困境
某二线城市商圈,2024年新开20家餐饮店,一年后仅3家存活。店主王女士算了一笔账:“每月租金2万元,人工1.5万元,食材成本1万元,日均营业额需达到1500元才能保本。但实际日均客流不足50人,亏损成为常态。”
面对两大挑战,普通储户需调整理财思路:
1、降低投资预期:接受3%-4%的年化收益,避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2、分散资产配置:将资金分配至存款、国债、货币基金等低风险产品,单家银行存款不超过50万元;
3、谨慎对待创业:若选择创业,需优先选择轻资产、高壁垒行业,并预留至少12个月运营资金。
某智库研究员指出:“未来三年,安全比收益更重要。储户应关注两类资产:一是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二是流动性好的货币基金。同时,避免将所有资金投入单一渠道,防止系统性风险。”
马云七年前的预言,如今已成为无数投资者的现实写照。楼市“葱价”、利率“滑坡”、投资风险攀升、创业成功率走低,四大趋势交织下,普通人的财富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中亦蕴含机遇:低利率环境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消费升级催生新赛道,理性投资者有望在调整中捕捉价值。
正如马云所言:“钱不是用来冒险的,是用来让你活得更好。”未来几年,守住钱袋子、避免盲目跟风、坚持长期主义,或将成为普通储户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