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湘股策 金与鑫
在很多人眼里,安克创新(300866.SZ)似乎是一位安静的美男子。上市五年,这家公众公司的董事长和董秘,鲜少在媒体露面,堪称低调甚至傲娇。无疑,节节攀升的经营业绩,是这一切的资本。
9月底,董事长阳萌一反常态接受媒体专访,复盘安克创新实行浅海战略的五年得失。
不难判断,此番主动发声与9月遭遇美国调查和6月以来的充电宝召回事件有关,更何况安克创新还在积极谋求赴港上市。
9月下旬,美国众议院中国事务委员会指控安克创新涉嫌“不公平定价”与“非法避税”,并要求启动相关调查。
与以往针对中国企业的“国家安全”叙事不同,这次调查更像是对其商业模式底层逻辑的拷问。
坏消息不仅于此。
充电宝产品大规模召回余波未平,安克创新的首批消费级3D纹理UV打印机近日又因质量问题延期交付。
事实上,跨境电商、微笑曲线和浅海战略——昔日助推安克创新高速成长的三大引擎,如今似乎已发出怠速运转的噪音,危机暗藏。
崛起之路
安克创新的快速崛起,堪称中国互联网技术精英白手起家的创业范本。
故事的开端,是一位互联网工程师的敏锐洞察。
2011年,时任谷歌高级工程师的阳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国创业,做跨境电商。
他发现,当时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市场是个机会点——品牌货价格高企,而白牌产品虽然便宜,质量却难以保障。这片看似不起眼的“浅海”,需要一个兼具品质与性价比的品牌来填补。
看准机会,阳萌成立了湖南海翼电商(安克创新的前身),并注册了“Anker”品牌,成为国内最早通过跨境电商渠道推广自主品牌的企业之一。
从笔记本电脑电池、充电设备、数据线等产品切入,阳萌将工程师对产品性能的极致追求融入其中,很快就在亚马逊上收获了一批忠实用户。
2020年8月,安克创新成功登陆深市创业板。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47.1亿元,盈利21.14亿元。
至此,短短13年间,安克创新白手起家,高速成长为营收突破200亿的消费电子新秀。
2025年上半年,安克创新延续高增态势:营收128.67亿元,同比增长33.36%;盈利11.67亿元,同比增长33.80%。
近期,安克创新更是启动赴港上市工作,试图借助更广阔的资本舞台,开启下一段航程。
回看安克创新的快速崛起,不难发现一条清晰的“组合拳”发展路径:深度绑定海外线上市场,极致利用“微笑曲线”代工模式,并围绕“浅海战略”进行品类扩张。
以跨境电商模式直面消费者,充分享受了亚马逊平台与北美市场(以美国为主)的早期红利;
采用“微笑曲线”模式,专注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而将生产制造外包,实现了资本的高效回报;
在充电领域成功后,通过多品牌矩阵,将这套模式复制到音频、智能家居等更多“浅海”品类……
跨境电商+微笑曲线+浅海战略,成为安克创新迅速崛起的关键。然而,恰恰是这三道曾助推公司起飞的强力引擎,如今已暗藏危机。
跨境电商危机
跨境电商是个好东西,是小微企业低成本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捷径。在安克创新的崛起过程中,跨境电商模式居功至伟。
然而,有利必有弊。
9月下旬,美国众议院的“非法避税”指控,像一束聚光灯,打在了安克创新商业模式的第一个潜在风险点上:对单一市场和渠道的深度依赖。
消息传来,9月22日,安克创新股价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
为何?该调查极有可能动摇安克创新的市场根基。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安克创新营收128.67亿元,其中境外收入占比高达96.49%。北美市场贡献了44.30%的收入,虽然较2020年的53.67%有所下降,但“北美依赖症”的底色并未改变。
销售渠道的“亚马逊依赖”同样明显。2025年上半年,来自亚马逊的收入为64.29亿元,占总营收的49.97%。尽管公司一直在努力推广独立站和拓展线下渠道,但亚马逊依然是核心的销售渠道。
对北美市场、亚马逊平台的“双重依赖”,是安克创新过往增长的强力引擎,如今却成了危机所在。
此次指控的核心,直指其供应链成本结构和关税合规性。这意味着,安克创新必须直面当地复杂的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的风险。
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此次事件都已为国内类似模式的出海企业敲响了警钟。
实际上,像传音在非洲、vivo在印度,国内手机厂商早已在北美之外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但不知是否出于品牌调性或利润率的考量,安克创新的主要市场长期集中于北美、日本和欧洲等地。
此外,像Shopee、Lazada、Jumia这些一度被视为跨境电商增长点的区域性平台,也极少出现在安克创新的财报中。
外部的挑战还不止于此。随着国内出海品牌越来越多,海外市场的竞争已呈红海之势。以安克创新近年重点发力的储能业务为例,它不仅要面对正浩创新、华宝新能等垂直领域的强劲对手,还要迎接华为、小米等巨头的跨界挤压,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对北美市场与亚马逊平台的过度依赖,使安克创新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风险和平台风险,也给公司未来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微笑曲线失控
如果说关税调查是“远忧”,那么高达数百万的充电宝召回事件,就是一场烧到眼前的“近火”。
这揭开了安克创新的第二个软肋:“微笑曲线”代工模式下的供应链品控危机。
今年6月开始,安克创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召回漩涡”。在美国,因存在起火风险,公司先后宣布召回115.8万和48.1万个充电宝;在国内,计划召回71.3万个,累计召回数量高达约235.2万个。
有媒体测算,若全部采用全额退款方式,公司可能面临4.32亿—5.57亿元经济损失。
截至今年6月末,安克创新存货余额蹿升至52.95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20.61亿元,增幅高达63.73%。要知道,大面积召回发生在6月之后,存货的更大冲击或许要等到2025年年报才能完全体现出来。
这一切,源自安克创新赖以成功的“微笑曲线”代工模式。
来源:互联网
在这一模式下,安克创新将精力集中于高附加值的研发、营销两端,低毛利的中间环节制造加工则采用外包代工。
代工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缺点是供应链管控力偏弱,难以对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面对媒体追问,安克创新不得不承认,“没有及时识别出电芯来料问题”,也“不具备拆解电芯分析材料的能力”。
这暴露出“微笑曲线”模式的深层风险:即便强势如安克,对关键供应商的控制力也比较薄弱。
事实上,此次已是公司两年内的第四次大规模召回:2023年2月因存在过热现象召回安克535充电宝(A1366);2024年9月因锂电池存在缺陷或导致自燃而召回三个型号充电宝;同年12月又因锂电池组隐患召回Soundcore系列蓝牙音响。
频繁的质量问题暴露了供应链管理的深层缺陷。当广大用户认可的“品质可靠”被其赖以成功的代工模式所反噬,这场危机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有可能动摇公司的品牌根基。
面对危机,安克创新似乎并没有拿出立竿见影的应对良方。
最新消息是,国庆长假后,安克创新又因质量问题闹出“笑话”——多次提及的拳头新品3D打印机“跳票”了。
据报道,公司原计划于九月第三周发货的消费级3D纹理UV打印机E1延期到了2025年12月—2026年1月发货。据称,首批UV打印机已抵达美国仓库,但在发货前的最终质量检查中,发现5%-10%的产品出现计量舱液体泄漏现象,可能会带来损坏内部电子元件、表面污染、维护失败等风险。
浅海战略迷航
充电宝召回持续发酵,阳萌在一次数小时的媒体访谈中避而不谈,他更愿意讲“浅海战略”。
事实上,从执行效果来看,安克创新的“浅海战略”出现摇摆迹象,流露出挺进“深海”的意图。
2020年,为了摆脱“充电宝”标签,阳萌系统性提出了“浅海战略”。即避开手机、电脑、电动汽车这些需要巨量投入的“深海”品类,聚焦于众多小而美的细分市场,比如充电产品、家庭安防、耳机、投影、扫地机器人等。
“浅海战略”带来的是新品类急剧扩张。2022年,公司内部的产品线一度多达27个,但大部分竞争力平平,后来不得不陆续关闭了10个产品团队。
显然,投入大量资源的“浅海战略”并未孵化出足以替代充电业务的“新爆款”,安克创新“充电宝一哥”的底色未改。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充电储能类产品销售收入为68.16亿元,营收占比仍高达52.97%。
根据最新披露的投资者交流信息,公司已启动具身智能的中长期布局,并制定了“二维感知、三维移动、三维交互”的“三步走”战略,即从二维基础机器人(扫地机、割草机)至三维移动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最终迈向三维交互型人形机器人。
这似乎与“浅海”逻辑背道而驰。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技术壁垒高,属于典型的“深海”战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克创新此次遭遇合规性调查、大面积召回双重打击,更像是一次严苛的压力测试。它清晰地表明,中国出海企业已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倚仗市场红利、轻资产模式、品类扩张的打法似乎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下的单一市场依赖;产品召回带来的品控风险;坚持“浅海战略”还是向“深海”探索。对于计划赴港上市的安克创新而言,解决这三大难题,远比追逐财报数据的高增长更重要、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