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追星界的打卡神话”
星卡里总店正式落幕
近日,由王俊凯父母创办的奶茶店——CHAFORU星卡里宣布,其位于重庆时代天街的总店,因租约到期,在10月1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闭店停业。目前,星卡里仅剩位于重庆的三家门店。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就有星卡里店员透露门店运营压力巨大,最夸张的时候店里仅剩两个人硬扛爆单,机器嗡嗡作响,手臂一刻不停,直到晚上灯灭了还在擦台面。2023年,星卡里还被爆料存在违规经营的问题,部分门店在未取得售卖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出售自制的掌中宝、糖醋里脊、粽子等熟食。
回顾品牌发展历程,2019年7月1日,CHAFORU星卡里首家门店正式登陆重庆时代天街D馆,首日销量就突破600杯,排队的人潮长达数百米。尽管当时气温高达38℃,但依然有众多粉丝在高温下打着伞、举着王俊凯的应援灯牌排队打卡,甚至还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粉丝,拖着行李箱加入排队长龙,这样的盛况后来被粉丝称作“追星界的打卡神话”。
◎开业第一天,排队的人群从店门口延伸到商场另一头
图源:中国饮品快报
更夸张的是,由于顾客过多,设备超负荷运转,星卡里在开业仅3天后便宣布暂时闭店调整,营业时间另行通知。
2020年12月25日,星卡里第二家门店在重庆北城天街正式营业,并且同步推出一些周边产品,包括帆布袋、笔记本、台卡、竹纤维随行杯等,均价在10~59元不等。据中国饮品快报报道,当时仅台卡和帆布袋两款周边产品的销售额就已突破百万元。
开业即巅峰?
“为爱发电”撑不起品牌的未来
粉丝经济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随着初期狂热粉丝的打卡潮水退去,普通消费者的低复购率问题开始凸显。面对茶饮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星卡里在产品创新和运营管理上的短板愈发明显:
首先就是产品力不足。
当前,茶饮赛道已进入高频上新阶段,头部品牌们早已将“周度上新、月度爆款”作为基本操作。据茶咖观察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门店数量TOP10的茶饮品牌共推出了232款新品,平均每天上新1.3款产品。
反观星卡里,却陷入“三年不出新品”的停滞状态,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支撑品牌复购率,最终也只能从“打卡神话”沦为“一次性打卡道具”。
其次就是运营模式存在短板。
在竞争对手通过加盟模式快速跑马圈地、不断扩大品牌规模的同时,星卡里仍旧坚持直营,靠粉丝“为爱发电”支撑门店流量。尽管这一模式有助于维护品牌调性,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市场覆盖能力,导致品牌影响力局限于粉丝圈层。一旦流量红利消退,品牌的衰落便成为必然。
尽管在今年3月,星卡里尝试转型,在观音桥启元光里开了2.0新店型——星茶房,不仅升级了门店模型,还创新推出现萃鲜奶茶、冷萃茶、现泡茗茶、特调等特色茶饮,还有糖醋排骨、麻辣小土豆等茶点小吃,但依旧未能扭转颓势。
星卡里的衰落绝非孤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星入局茶饮赛道。据统计,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3个新的明星茶咖品牌出现。自2014年以来,至少有12位明星或其亲人开出13个茶咖品牌,如黄晓明的百万奶昔、杨颖的Babycafé、张继科的猴子的救兵、马东的谢谢茶等,如今已倒闭。
仅存的几家日子也不好过:关晓彤的天然呆于2024年申请破产,目前全国仅存2家门店。曾因周杰伦而一度爆红的麦吉machi machi,其大陆门店从高峰时的23家锐减至6家,到2025年仅剩上海外滩一家门店。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同比增长6.4%,预计到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再加上奶茶赛道本身所具有的门槛低、利润高、需求量大等特点,使其成为明星跨界创业的首要选择。
凭借自带的粉丝基础和知名度,明星奶茶品牌往往能在开业初期迅速打开市场,轻松实现“开门红”。但当消费者初期的新鲜感与猎奇心理消耗殆尽,品牌将很快面临客流锐减与增长失速的困境。
“开业即巅峰”,似乎已成为明星奶茶店难以摆脱的宿命。
泼天的流量来了
能接住才是“真本事”
流量如潮水,能汹涌而来,也能顷刻褪去。
当泼天的流量降临,能否快速承接并精准转化,才是品牌能够稳立潮头的关键。
比如喜茶,无论是雷军在抖音挑战视频中反复品尝“多肉芒芒甘露”,还是Lisa在社交媒体上意外带火的“三倍厚乳”,喜茶总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并迅速推出对应定制款产品。
这不仅源于品牌对流量敏锐嗅觉,更离不开喜茶广泛的海外布局、成熟的产品研发以及强大的供应链支撑。因此,才能让品牌在流量来临之际,既能“接得住,更能“用得好”。
再比如霸王茶姬对明星流量的转化也非常典型。此前,霸王茶姬官宣网球运动员郑钦文为“全球品牌代言人”。郑钦文凭借自律、健康、坚毅的运动员形象,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极高认同。霸王茶姬巧妙嫁接起消费者对代言人的价值观认同,进一步强化品牌本身的健康理念。
餐饮行业已告别“流量为王”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专业主义时代。
市场正加速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行业更需要那些敢于亮出底牌、回归真实的品牌。挤掉流量泡沫,回归餐饮本质,已成为每一位餐饮人需要重新“重塑”认知并深刻“内省”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