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5万买的58平房子,取暖费每年要交1600多元,可我在超市当收银员的月薪只有1800元。 ”2025年秋天,从鹤岗撤离的小陈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这段话时,距离她满怀憧憬来到这座东北小城仅仅过去了三年。 她的经历正是第一批鹤岗购房者集体困境的缩影,房子便宜到像买白菜,却发现生活成本高到开不起暖气。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从鹤岗因低房价爆红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 2019年,一篇《流浪到鹤岗,我五万块买了房》的帖子让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一夜之间成为“躺平圣地”。
当时北京西城区房价突破15万/平,而鹤岗中介举着“3.8万全款”招牌的画面通过央视新闻传遍全国,刺激着大城市年轻人的神经。 随后魔性神曲《我要去鹤岗》更是推波助澜,唱出“逃离北上广,我要去鹤岗,轻轻松松买套房,那叫一个爽”的心声。
然而低价房的真相很快浮出水面。 那些标价三五万的房子,多数位于远离市区的偏远郊区。
让人崩溃的是,这些多是老旧回迁房,没有电梯、没有物业,甚至没有水泥地面,只是拆除村庄后平地而起的几栋高楼。 一位从北京来的白领小琪吐槽:“买菜像荒野求生,娱乐只剩老式KTV,感觉自己与世隔绝。 ”
当南方购房者遭遇东北极寒冬天,现实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鹤岗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36℃,手机冻关机、水管爆裂成为常态。 而集中供暖每年需要支付4000-6000元取暖费,对于月薪普遍在1800-2500元的本地人而言,这是一笔巨大开支。
2020-2021年冬季,当地热力公司甚至因财政紧张暂停供暖,有居民只能裹着两床被子缩在沙发上,冻得整宿睡不着。
就业市场的残酷更是击碎了很多人的安居梦。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在煤炭产业衰退后,优质岗位集中在体制内,民营企业多是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月薪普遍在1500-2500元之间。
一位从广州来的销售发现,在这里连对接客户的工作都找不到,最终只能做超市理货员,月薪2000元,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 想要创业的人同样举步维艰,一位浙江人在市中心租下30平店铺开火锅店,但因当地人均消费不足50元,半年后就倒闭了。
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匮乏成为压垮许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鹤岗有三甲医院,但诊疗能力与大城市差距明显。 有购房者直言:“在这里生病就像开盲盒,抽中大奖(重病)直接完蛋。 ”而那些为低高考分数线而来的家长也发现,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同样有限,晚上七点多街道就空无一人,小区路灯时常损坏,与想象中的教育绿洲相去甚远。
在这场撤离潮中,房产流动性差让退出机制雪上加霜。 鹤岗二手房挂牌周期平均长达14个月,部分房源年看房量不足5人。 有人挂牌两年无人问津,最终以3万亏本抛售,“5万买房、3万卖房”成为常态。
极端的是弃房断供现象,2025年以来,无主房挂牌量同比增长40%,许多外地购房者选择直接失联。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在逃离。 有两类人在鹤岗找到了生存之道:一类是手握固定收入的离退休老人,他们夏季来此避暑,冬季飞去南方,过着“候鸟式生活”;另一类是从事线上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如插画师、电商创业者、自媒体博主等。
一位北京的自由职业插画师靠着月入1万多的线上收入,在鹤岗不仅能请保姆做饭,还能每月存下几千元。 电商创业者罗燕花则利用当地低成本的仓库和物流政策,把东北特产卖向全国。
就在第一批购房者撤离的同时,鹤岗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两极分化。 2025年10月数据显示,鹤岗二手房均价2080元/㎡,较2019年上涨6.8%,但这是“核心区稳涨、边缘区阴跌”的结果。 工农区部分新房单价突破6400元/㎡,较2019年翻了近3倍,甚至有开发商推出售价近百万的高档小区,与“白菜价”房源形成荒诞对比。
当鹤岗经历这场戏剧性的房价实验时,其隔壁的鸡西市在2025年10月因“153元/㎡”的房价登上热搜。 一套65平二手房标价1.2万元,看房后房主甚至主动抹去零头,以1万元成交。 但这套房子位于恒山区老旧步梯楼顶楼,紧邻废弃矿区,与其说是“捡漏”,不如说是资源枯竭区的资产甩卖。
这场持续六年的鹤岗买房热潮,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 当初怀揣“5万买两居室”梦想的人们,如今在寒风中张贴“急售”海报时,或许会想起初到鹤岗时那个充满希望的自己。 而网络上新一轮关于“鸡西买房”的讨论,似乎预示着又一个循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