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浙江股民在亏损1.5万元割肉一只股票后,将全部资金投入马可波罗。 2025年10月22日,该股民以39.99元的近乎最高价买入9000股,投入本金36万元。 买入后股价迅速跳水,截至收盘亏损7.7万元,亏损幅度达21.35%。
这不是个例。 一位河南股民以35.90元成本价买入6600股,投入23.7万元,次日以31.4元割肉,一夜之间亏损接近3万元。 截至11月初,马可波罗股价从40元高点暴跌至26.08元,跌幅超过34%,15.64万名股东被套。
马可波罗于2025年10月22日登陆深交所主板,发行价13.75元。 首日股价高开于33.10元,盘中最高冲至40元,但随后大幅回落,收盘报31.46元,首日涨幅128.80%。
上市第二天,马可波罗低开高走,最高涨至33.34元,但机会转瞬即逝,收盘微跌0.03%。 第三个交易日,股价低开低走,大跌9.25%。 截至11月1日,上市五天内有四天收跌,最低下探至26.08元。
马可波罗的发行市盈率为28.5倍,比建筑陶瓷行业已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18.2倍高出56%。 2025年以来,A股新股破发率已飙升至44%,较2024年同期的15%大幅提升。
这种破发潮并非首次出现。 A股在2011年和2012年曾经历过破发率超过60%的时期,2022年破发概率也达到28.27%。
马可波罗所处的建筑陶瓷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2%,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8%。 建筑陶瓷70%以上的需求来自房地产行业,2025年上半年全国瓷砖产量同比下降4.3%,行业整体开工率仅65%。
马可波罗长期采用“重工程、轻零售”模式,工程销售占比常年维持在38%以上。 这种与房企深度绑定的模式,在房企债务危机爆发时暴露出风险。 公司对融创1.17亿元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对绿地1.32亿元按80%计提。 三年内累计计提的坏账损失远超6亿元,坏账率从2021年的21.64%飙升至2023年的39.61%。
2022-2024年,马可波罗营业收入从86.61亿元降至73.24亿元,净利润从15.14亿元下降到13.37亿元。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9.38亿元,同比下降10.20%;归属净利润10.62亿元,同比下降6.57%。
马可波罗IPO募资过程曲折。 原计划募集40.18亿元,最终募资净额仅为15.60亿元,资金缺口达8.17亿元。 公司还将全部募投项目统一延期至2027年12月底完工,较原计划延长2至3年。
实际控制人黄建平旗下已有一家上市公司ST四通。 该公司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营收低于3亿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马可波罗最近几年营收达七八十亿元,净利润超十亿元。
2025年以来,A股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截至9月底已有156只新股上市,较2024年同期增加23%。 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新股供应量大幅增加,稀缺性下降导致资金分流。
中国证券业协会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前8个月,参与新股首日追高的投资者中68%出现亏损,其中41%亏损幅度超过25%。 而坚持“研究基本面 合理定价”的投资者,盈利比例达59%,平均收益率8.2%。
机构投资者在新股上市首日的减仓比例平均达到40%,快进快出策略加剧了股价波动。 网上申购制度要求投资者全额缴款,而网下机构投资者有更多选择权,导致风险分配不平等。
马可波罗案例揭示了新股投资生态的变化。 曾经被视作“无风险套利”的打新策略,正让越来越多盲目跟风的散户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