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极地的青年们
创始人
2025-05-04 22:07:20

  新华社“雪龙2”号5月4日电(记者黄韬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航行在南半球广阔大海上。随着本航次主要任务顺利完成,船儿一路向北,归期在望。

  5月2日,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海上航行。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日清晨,考察队员们早早来到甲板集合。随着雄浑国歌在海上奏响,队员们面朝国旗,行注目礼。

  “通过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希望展现青年人在极地事业中的担当,向祖国致敬。”“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说。

  中国极地考察40余年来,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拼搏奉献,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许多青年,在各自岗位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5月4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雪龙2”号甲板上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当前气象实况:东南风6到7级,天气晴,能见度20公里,涌浪2.5到3.0米。”在甲板上做好记录,随船气象员徐晓武回到室内继续整理数据,准备向驾驶台报告。

  海路遥远漫长,天气千变万化,准确可靠的气象预报是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航以来,徐晓武每天都会结合观测情况和预报资料做一期天气海况预报单,5月4号已是第190期。

  5月2日,随船气象员徐晓武正在甲板进行气象观测。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驾驶台收到,谢谢。”接完电话,收到船长指示后,“雪龙2”号三副杨凯根据最新天气预报稍微调整了航向。

  经过三个极地航次的磨练,杨凯现在开起船来有条不紊。虽然是“00后”,大家却喜欢喊他“凯哥”。极地航程让他快速成长,他也希望能为极地事业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5月2日,“雪龙2”号三副杨凯在驾驶台值班。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航向略微调整,“雪龙2”号实习三副李浩玮起身走到驾驶台中间,把实时经纬度写进航海日记。这是驾驶员的职责之一,航程中的所有情况都要做好记录备查。

  刚毕业,李浩玮就上了船。作为最年轻的考察队员,极地之门才刚刚向他打开。驾驶规程、操作技能、人情世故……船上的一切新奇而鲜活。他把这趟首航视作学习之旅,对未来的极地航次充满期待。

  5月2日,“雪龙2”号实习三副李浩玮在驾驶台值班。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从驾驶台下到机舱,实习三管轮武杨力正在制淡间里维护海水淡化的设备。和李浩玮一样,这也是他第一趟极地之旅。定点值班,维护设备,检修器械……海上航行的日日夜夜里,他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工作。

  离家千万里,家人的牵挂与支持点亮了武杨力的生活。瑰丽壮阔的极地航程刚刚开始,他希望用优异的工作表现回馈爸妈,请他们放心。

  5月2日,“雪龙2”号实习三管轮武杨力在机舱的制淡间里维护设备。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走出制淡间,系统工程师王斌正在甲板检修设备。维护船舶动力、电气等相关设备稳定运转是他的职责。已是返程,他却依旧绷着心里的弦。“只要船还开着,就不能放松,必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走南极,闯北极,这名年轻的“95后”已经历过6个极地航次。趁年轻,他还想再多跑跑,继续探索极地,开阔人生。

  5月2日,“雪龙2”号系统工程师王斌(右)和系统管理员杨立伟在甲板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从甲板上到机库,考察队员于竞雄正在对直升机进行例行安全巡视。海上有时风浪较大,把飞机固定绑扎好才能避免磕碰受损。

  5月2日,考察队员于竞雄在对直升机进行例行安全巡视。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作为机长,安全起降是于竞雄执飞时最大的心愿。“极地考察很不容易,我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飞行保障。”

  “雪龙2”号直升机机组在起飞前进行安全确认。新华社发(武佳星 摄)

  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科考船有时不可避免需要在夜间作业。调好作息,养足精神,做好熬夜打“持久战”准备,是每个青年极地工作者的必修课。

    “雪龙2”号在暗夜中航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洲瑞 摄)

    夜间,考察队员在甲板进行大洋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洲瑞 摄)

  凌晨,考察队员朱洁在“雪龙2”号船载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完成这次南极考察后,新的北极科考航次马上又要开始了。青年队员们摩拳擦掌,认真准备,对深远的未来充满期待。

  青春风采,就这样在极地事业中绚丽绽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烧制上等龙泉青...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英文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其中,“青如玉、明如镜...
文旅热潮涌动 大数据揭秘“五一...   “五一”假期过半  这个假期  大家都去哪儿玩了?  哪些城市和景点成了新的旅游热门?  一组数...
探索极地的青年们   新华社“雪龙2”号5月4日电(记者黄韬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
为劳动者建起更多温馨港湾(深阅...   出租车司机在“的士之家”义诊摊位测量血压。  记者  王昊男摄  环卫工人在“爱心接力站”午休。...
记者手记丨走访中国首个援外地质...   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因其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而享有“非洲伊甸园”的美誉。“死火山会...
三个“爆品”,藏着中国外贸秘籍   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云集,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琳琅满目,最近,和各大景区一样火热的,还有广交会现场。 ...
澳门多景区人头攒动 惠澳政策助...   “五一”假期期间,澳门各旅游景点人头攒动。其中,5月2日的出入境人次创下单日历史新高。  在系列...
深观察丨“新关税政策带来的痛苦...   连日来,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洛杉矶、纽约、丹佛、芝加哥和费城等多地民众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反对美...
巴西“老广交”的21枚纪念徽章...   在第137届广交会上,一位背包上别着21枚广交会纪念徽章的巴西采购商格外引人注目。这几天,他带着...
新疆是个好地方 | “五一”假...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五一”假期,新疆各地红色旅游景点熙熙攘攘,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参访...
贵州村超激战正酣 国内外游客点...   “五一”假期,贵州榕江村超热度持续攀升,20强比赛激战正酣,美食友谊赛、周边系列活动同步上演,吸...
四连冠!2025苏迪曼杯中国羽...   今天(5月4日),2025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决赛中,中国队3-1战胜韩国队,夺得...
美媒:对华关税严重冲击美国经济...   中国日报网5月3日电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抡起关税“大棒”,不但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给自...
教汉语也教包饺子 这四位青年教...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有这样一群中国青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推动中...
住宅建造新国标开启 “五一”假...   央视网消息:住宅建造新国标从5月1日正式实施。适逢“五一”假期,多地房地产市场迎来认购高峰,新房...
“小票根”释放经济增长“大能量...   央视网消息:2025年“五一”假期,电影院里十余部新片轮番上映。同时,各地还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电...
以色列要求卡塔尔“选边站” 卡...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3日指责正参与斡旋巴以冲突的海湾国家卡塔尔“扮演两面派”,...
一季度全国化解欠薪80.7亿元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 姜琳)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工资报酬权益,今年以来,各级人社部门加强常态化...
“五四”特别策划|穿越百年的青...   关于青春  穿越百年  你能找到  怎样的答案?  时代各有不同  青春一脉相承  今逢盛世  ...
奋斗华章 | 27年,她用匠心...   央广网南昌5月4日消息(记者刘培俊 实习记者冯铭宙)清晨的南昌车辆段检修库内,47岁的吴园梅俯身...
五四青年节|从这一课出发   如果有一种对话能穿越百年  它不一定靠文字  也可以靠一支舞  这一次  我们把镜头交给一群街舞...
文化中国行|国潮遇见科技,燃动...   这个五一假期,南京的夜晚被赋予了新的灵魂:  瞻园内,戏韵的婉转唱腔与光影交织;大报恩寺遗址的琉...
高原假日缤纷多彩 文旅市场欣欣...   “五一”假期,墨竹工卡唐加乡骑漂行活动举行,近30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体验了13公里骑行、4公里徒步...
劳动最美丽   3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身着水下训练服,在中性浮力水槽进行出舱程序训练。徐 部摄(中经视觉)...
这就是青春最飒的英姿——“青马...   【青春如是】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大漠风沙,在年轻的脸庞刻画出坚毅纹路;高原烈日,映照着建...
【读方志 游中国】锦官城启丝绸...   当北方驼铃回荡戈壁时  西南的巴山蜀水  正以蜀锦丈量世界  方志记载的蜀布、蒟酱、邛竹杖等  ...
这就是青春的样子   青春从无标准答案  却总能在选择中迸发光芒  有人以热血守护山河  有人以生命奔赴使命  有人以...
从技术“秀场”到产业“竞技场”...   小学生“玩转”机器人编程;大学生成立数字创新公司;技术高工开发智能软件……眼下,智能科技崛起,“...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从“象牙白...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从“象牙白塔”到“西部热土”——西部计划志愿者画像  新华社记者董博婷...
【大国工匠】张洪宾:百炼精车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进行型式试验。高铁飞速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