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多点,压紧实”——榕江灾区的饭菜永远冒尖尖;乡镇干部一句“宁可自己吃三分饱,也要多打一碗饭支援一线”的朴实话语,震彻人心。当来自新疆的阿里木江·哈力克连夜驱车近4000公里,从乌鲁木齐奔赴榕江一线送来希望的牛群,一幅在苦难中抱团取暖、相濡以沫的画卷,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这画卷无声地诉说:有一种团结,只有中国才有!正是它支撑着我们穿越五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
榕江的饭菜之所以“永远冒尖尖”,源于一种最质朴的慷慨与担当。乡镇干部们宁可自己吃三分饱,也要将饭菜压实盛满支援一线,此非仅仅量的简单叠加,更是基层干部在危难时刻,以行动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无声誓言。这“冒尖尖”之下,是基层治理最坚韧的温度、最动人的深情。
而阿里木江·哈力克跨越四千公里风尘的壮举,则让这份深情超越了天远地阔、山河阻隔。从乌鲁木齐到榕江,车轮碾过的是空间距离,承载的却是各族同胞间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这位“感动中国”人物以最“硬核”的方式——送来恢复生产的牛群,将民族大爱从象征符号具象为灾后重建的切实希望。阿里木江的千里奔赴,正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最雄辩的证明。
正是无数如此微光汇聚,才凝结成榕江救灾中那磅礴的集体伟力。无论是干部节食、乡亲慷慨,还是阿里木江的千里驰援,都是民族精神在危难时刻的自然觉醒与奔流。这种团结早已超越外在号召,成为流淌于血脉中的本能。它深植于“守望相助”的文化沃土,是历经沧桑而愈显坚韧的文明密码。正是这种刻骨的团结,使我们在洪水滔天时挽臂成堤,在山崩地裂时众志成城。
榕江的“冒尖尖”饭菜与阿里木江穿越山河的牛群,是今日中华大地上一曲团结的壮歌。它们昭示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刻在骨子里的团结基因”永远是我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基因是无声的宣言:当亿万同胞的手在灾难中紧握,当滚烫的心在困厄中共鸣,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生命在苦难中拔节生长、于风雨后重焕生机。
灾难如镜,映照精神本相;团结似根,深植文明沃土。榕江瞬间所迸发的集体光辉,正是民族基因的永恒明证——它于无声处积蓄伟力,在危难中照亮前路,使中华血脉得以奔涌不息,向未来奏响生生不息的壮丽乐章。(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