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狂飙VS养老院寒冬:是举步维艰,还是暗藏商机?
创始人
2025-10-06 14:24:30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周婷,编辑 | 袁梓泽

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老龄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深刻重塑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生活形态。养老产业,这片承载着无数期望与挑战的领域,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养老院市场,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冰与火之歌”,其中蕴含的崛起逻辑与未来机遇值得深入探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3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养老需求肉眼可见地爆发。但企查查数据却泼了一盆冷水:2024年养老机构新注册企业仅681家,不足2019年的四分之一;北京养老院平均入住率45%,大量床位闲置。这种“需求热、市场冷”的怪圈,究竟卡在了哪里?

痛点1   结构性失衡,供需“两条线”,死活对不上

在养老院市场中,需求端“不愿买”,供给端“卖不动”,这场供需拉锯战,直接把养老院逼成了“夹心饼干”

需求侧:观念和钱包的“双重暴击”

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它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老人往往认为入住养老院意味着“家庭责任的缺失”,而子女也会因这种观念产生的“道德压力”,在选择养老院时犹豫不决,觉得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这种情感和道德层面的压力,让许多家庭对养老院望而却步。

经济方面,支付能力是一大难题。高端养老院提供的优质服务极具吸引力,但费用高昂,月均费用超过万元,远超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而低端养老院虽然价格相对较低,却存在设施简陋、服务粗放的问题,无法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基本需求,只能作为“无奈之选”,难以真正吸引老人入住。

供给侧:盈利难+人才荒的“死亡螺旋”

盈利难题严重威胁着养老院的生存。2023年7月北京市政协调研发布的报告显示,北京共有571家养老机构,然而养老机构床位总体入住率仅38%,出现“一床难求”与大量床位闲置并存的现象。

以北京某中型养老院为例,其前期建设、设备采购、人员招聘等投入超过3000万元,要实现收支平衡,入住率需达到70%,但实际运营中入住率普遍低于50%,这导致许多养老院长期亏损,经营困难。

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目前,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过500万,养老服务行业呈现“人才荒漠”状态。由于从业人员平均月薪不足4000元,薪酬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动性高达30%。护理人员频繁更替,使得服务质量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损害了养老院的口碑,降低了入住率。

痛点2   政策落地“慢半拍”,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政府力推的“9073”模式,本是一盘好棋,但社区养老配套严重拖后腿。以上海为例,仅少数街道有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大量失能老人被迫在家“硬扛”,机构养老想补位都找不到缺口。

更扎心的是土地审批:一线城市养老用地价格虽低,但审批流程堪比“马拉松”。某民办老板吐槽:“等两年才拿到地,钱早烧光了!”政策红利看着香,吃不到嘴里全是泪。

痛点3   科技公司“抢饭碗”,居家养老的降维打击

智慧养老设备正在疯狂分流客户。一套AI健康监测系统,价格不到养老院月费的一半,就能让老人在家享受24小时心率、血压监控,异常情况秒级预警。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是“性价比之王”——既省钱,又免了“送父母进养老院”的道德焦虑。

痛点4   疫情“黑天鹅”,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疫情的爆发给养老院市场带来沉重打击。疫情期间,有高端养老院因封闭管理出现护工罢工情况,导致入住率大幅下降。全国范围内,不少小型养老机构因防疫成本急剧增加而永久关闭。这些负面事件让社会对机构养老的信任受到极大冲击,老人和家属对养老院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忧心忡忡,加重了养老院市场的困境。

供需错配、政策滞后、科技抢单、信任危机,这四座大山不搬开,养老院的“万亿蛋糕”永远画在PPT上。但危机中也藏转机:谁能用新模式打破僵局,谁就能在银发经济中“闷声发财”。

养老院市场看似冷清,实则暗流涌动——人口结构剧变、家庭模式崩解、失能老人激增,三大刚性需求正像高压水枪,硬生生在传统养老模式上冲出一道裂缝,万亿级市场即将喷涌而出。

人口“定时炸弹”倒计时,3个打工人养1个老人

根据《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意味着社会抚养比将大幅上升,每3个劳动力需负担1名老人

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濒临崩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日本在老龄化率超30%时,机构养老成为刚性托底选择,这一国际经验也为我国提供了借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构养老在我国未来养老体系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421家庭结构“爆雷”,独生子女养老成本失控倒逼万亿刚需

当下,“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呈指数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往往难以独自承担老人的长期护理和医疗需求,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养老院提供的24小时专业护理、医疗保障等服务,正好弥补了家庭养老在这方面的不足,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选择。

医养结合=续命刚需,在家硬扛不如机构“买寿命”

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400万,然而其中仅少部分获得专业照护。对比发现,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平均生存期明显短于在机构养老的失能老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专业照护对于失能老人的重要性。

医养结合型养老院,能够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救治和生活照料一体化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正从“可选项”逐渐变为“必选项”,成为保障失能老人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所在。

中国失能人口数据

 人口结构剧变是导火索,家庭崩解点燃需求,失能老人刚需直接引爆炸药桶——养老院市场的“裂缝”,正在变成财富的“泄洪口”。

分层服务精细化运营,挖掘多元盈利点

高端定制,打造极致体验。参考美国太阳城模式,构建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针对高净值人群,从硬件设施入手,打造融合高端住宅、高端医疗设施的居住环境,例如设计配备智能家居系统的适老化住宅,提供24小时私人医护服务。

在软件服务上,定制个性化养老方案,涵盖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社交活动等领域,如为艺术爱好者组织专属的艺术展览、文化沙龙,满足他们对品质养老的多元需求。通过收取高额会员费、服务费用等方式,实现高附加值盈利,同时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高净值客户。

普惠连锁,规模降本增效。借鉴浙江绿康集团标准化连锁运营模式,在普惠市场发力。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采购体系和运营管理规范,从服务流程到设施配置都实现标准化。

在成本控制上,通过集中采购降低物资成本,优化人员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将单床月费控制在3000元以内。利用规模效应拓展市场,增加入住率,实现薄利多销。同时,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承接部分政府养老服务项目,获取政策补贴和支持,增强盈利能力。

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创新商业模式

AI应用,优化成本与服务。引入AI护理机器人,替代30%的基础护理工作,如协助老人起床、翻身、送餐等,可使人力成本与投诉率均大幅度下降。养老院可进一步探索AI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如利用AI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收集老人健康数据,提前预警健康风险,为医疗干预争取时间。

基于这些数据,与医疗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定制化的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依据健康数据精准定价,养老院则从中获取合作分成,开辟新的盈利渠道。

智慧养老产品销售与服务增值。结合智慧养老设备发展趋势,养老院可与科技公司合作,在机构内推广和销售智慧养老产品,如AI健康监测系统。一方面,通过向入住老人推荐这些设备,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从产品销售中获取利润。同时,围绕智慧养老设备提供增值服务,收取相应服务费用,拓展收入来源。

强化合作拓展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医养合作,共享医疗资源。借鉴北京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三级医院”模式,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养老院为医院提供老年患者资源,医院为养老院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专家会诊、绿色就医通道等服务。

双方合作开展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等特色服务项目,共同收费分成。此外,争取医保政策支持,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吸引更多老人入住,提升养老院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跨业合作,拓展业务边界。与金融机构合作,针对有资产但现金流不足的老人,设计创新型金融产品,虽不再聚焦“以房养老”保险产品细节,但可探索类似的资产盘活方案,如房屋反向抵押短期融资产品,让老人在不失去房产所有权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现金流用于养老。

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新建社区规划养老配套设施,养老院参与运营管理,收取运营费用,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发展。

短期看,养老院市场仍要熬过观念转变、盈利模式探索的阵痛期。但长期而言,随着家庭功能瓦解、政策红利释放和科技降本,机构养老必将成为刚需。未来10年,谁能解决“普惠不廉价、高端不缺温情”的痛点,谁就能在万亿银发经济中抢占C位。

这场关乎生老病死的生意,既是挑战,更是时代馈赠的机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节目单发布!2025年总台中秋...   清辉盈古蜀,灯火映华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中秋晚会》节目单发布。晚会依托四川德阳的实景...
遇见中国 | 从揽月之梦到和平...   他们因向往而来到中国,因梦想而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总台环...
假日演出市场精彩纷呈 丰富百姓...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通过推出精品演出剧目、举办艺术活动等,丰富百姓假日文化生活。  ...
“团圆”消费热力十足 数据见...   央视网消息:国庆节与中秋节叠加,消费市场呈现出很多新亮点。先从一组数据中看看“团圆”带来的活力。...
文化中国行丨月亮的另一个名字叫...   我们给月亮很多名字  玉盘、婵娟、玄兔……  但今夜,它或许有另一个名字  月圆时分,家味至浓 ...
假期出行高峰持续:全社会跨区域...   央视网消息: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已经过半,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在假期第五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
每日读画|中秋日 团圆时   今日中秋,玉杵叩窗。桂香盈袖,团圆此时。月色漫过画轴,明代《蟾宫月兔图》里的光影便活了过来。那是...
假期返程注意!冷空气带来降温和...   “麦德姆”昨日给粤西、海南  广西南部等地带来强烈的风雨影响  未来台风虽然减弱  但仍会给云南...
【网络中国节】微视频丨月圆心归   【网络中国节·中秋】  圆  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印记  是记忆里永不褪色的团圆符号  圆  为何...
老龄化狂飙VS养老院寒冬:是举...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周婷,编辑 | 袁梓泽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老龄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
中秋消费新活力!重庆“团圆”餐...   这个假期国庆节与中秋节叠加,消费市场呈现出很多新亮点。今天正逢中秋佳节,一起从数据中看“团圆”带...
青春华章 |【小苏说·家乡水】...   【编者按】  千年水韵,润泽江苏。在这片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终与为民的初心交...
青春华章丨无锡宜兴:“兴农人”...   和许多年轻人不同,今年28岁的张珂爱上了“进村”上班。去年,她通过招考成为白塔村景区管理有限公司...
农业大省秋雨夺粮 力保秋粮颗粒...   央广网新乡10月5日消息 河南用不到全国1/16的耕地,产出全国近1/4的粮食。今年9月以来,河...
边游边购边尝美食 浙江义乌“世...   浙江义乌以义乌国际商贸城而闻名,此外,义乌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个假期,义乌迎来了来自国内外的...
文化中国行·何以中秋丨团圆馍、...   玉露生凉,丹桂飘香。6日是中秋佳节,这个假期,国潮街区顾客盈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更...
联播一瞬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广...   国庆假期以来,广州南站日均开行列车1022列,日均到发旅客79.2万人次,是全国到发旅客最多的车...
“向更多国家分享中国的优秀文化...   一碗羊肉臊子面、一段三峡记忆、一片江南风光——中国的美好,不只让人驻足,更让人扎根。许多外国朋友...
星空有约丨准备观赏!今年中秋满...   新华社天津10月5日电 一年又中秋,赏月正当时。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中秋的月亮印证了...
哈啰单车,最后一搏 文 | 金角财经,作者 | Chong Lei没落的共享单车行业,正在上演最后一出豪门联姻。最近,哈...
赚疯的腾讯,为AI不惜“月光” 文 | 谭宵寒,作者 | 赵晋杰,编辑 | 王靖腾讯公布了去年四季度财报,纯粹从财务数据看,本季财报...
福建宁德一景点停车场电车自燃 ...   福建宁德一景点停车场电车自燃,现场浓烟滚滚,多车被波及,目击者:风太大,至少烧了8辆车。(陈三多...
两个菜总价661元 男子国庆海...   男子国庆海边旅游疑遭“海鲜刺客”,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总价661元,问价格的时候不说,让我们先吃,...
央视中秋晚会官宣主持人阵容,谢...   央视中秋晚会官宣主持人阵容,谢娜激动发文:不敢相信,我要去主持央视中秋晚会啦!(编辑:杨杨)
特稿丨让开放的阳光温暖世界经济...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特稿|让开放的阳光温暖世界经济——从国际展会看中国机遇  新华社记者宿亮...
@新能源车主 长距离出行,这份...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呈现出行总量大、热点多、拥堵缓行路段多点分布的特点。高速公路主要通道、城市周边及...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驭...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5日电 题:驭风集光 控水架网——新疆全力打造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见闻  新...
“智”绘新丰景丨数字深耕田园地...   央广网潍坊10月4日消息 金秋时节,在潍坊寿光市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种植户崔纪升的西红柿...
出入境游双向火爆 中国与世界的...   这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
红色游、文化游、“沉浸游”……...   央视网消息:国庆中秋假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在安徽合肥,重新开放后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成为众多游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