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7月4日,河南工业大学“青禾耕梦”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南省开封市杏花营农场班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交流,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新路径,深入挖掘班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为助力乡村发展积累一手素材。
在班村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首站来到村委会,参观了村委会中的藏书馆、村史馆、党史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在藏书馆内,村干部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记录班村历史与现状的《班村志》。据村干部介绍:“2000年6月班村集体从三门峡市渑池县迁徙到如今的开封市杏花营农场,村两委专门成立专班着手编纂《班村志》,以此留存村落历史记忆,其中详细记载了班村的村庄根脉、水土变迁与名人事迹。”实践团成员认真翻阅《班村志》,深入了解班村的迁徙历程和文化传承,感受到村民对故土的深厚情感。随后,团队参观了村史馆,馆内陈列的老照片和实物生动再现了班村的变迁与发展。通过这些珍贵资料,成员们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村干部向团队成员介绍《班村志》
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与村干部对班村的乡村振兴特色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围绕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等问题与村干部展开对话。谈及村内事务管理,村干部介绍:“班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规范民俗事务,不仅制定了统一的办事标准,还组织村内有烹饪技能的村民组成专职厨师团队,集中办理红白喜事。”这种做法既保留了情谊传承的温度,又树立了文明节俭新风。交流延伸至村庄治理细节,谈及养老这一民生关切,村干部介绍了正在筹建的老年食堂,旨在为村里孤寡老人提供就餐保障,解决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此外,班村在村务管理方面实行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采购清单提前一周公示,大家讨论决策,每周的财政支出公示表都会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大到产业项目投资,小到办公用品采购,每一笔款项都标注得十分详细。”村干部在交流中介绍道。
图为团队成员与班村村干部就班村振兴特色进行深入交流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村养殖中心,实地了解班村当前的产业发展。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班村尝试发展香菇种植、鸟类养殖、鱼苗孵化等产业,利用闲置土地打造“共享菜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班村的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香菇产业人工成本高,烘干品市场竞争力弱,鱼类养殖水质和环境要求高”,工作人员说出了班村在发展产业上遇到的困难,实践团成员就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市场现状为班村建言献策。在谈及未来规划时,村干部表示:“班村是中国仰韶文化发源地,80%相关文物在班村出土。”因此班村计划依托仰韶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业,同时建设仰韶酒厂,让文化振兴带动产业发展。
班村的振兴之路,走得扎实而有章法。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藏在对历史文化的敬畏里,也写在对现实问题的破解中,更融在村干部与村民同心同德的每一份坚持里。以文化为魂、以治理为基、以民心为向,班村终能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路径,期待这片土地未来能在文化赋能、产业升级中,走出更具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班村经验”。
图为实践团队与班村村干部在村委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