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您的拿铁咖啡和桂花馒头,还有小馒头玩偶!”在浙江台州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的兜内咖啡店里,店员递出的这份“中西混搭”套餐,总能令游客惊喜。
一年前,这里的咖啡店和馒头店,还各自面临着发展的困境。2024年5月,兜内咖啡店主理人金新带着一腔热情入驻沙滩村,却被现实泼了冷水——周边迅速扎堆开了四五家咖啡店,自家生意冷清。就在金新愁眉不展时,一次买馒头的经历让他结识了“95后”返乡青年黄锟鹏。那时,黄锟鹏的大黄馒头店虽靠着传统口味有些客源,但年轻顾客寥寥,他也在琢磨着如何突破。
“咖啡是洋派,馒头是土味,能不能凑一对?”两人一拍即合,一场“跨界联姻”就此展开。他们推出“买咖啡送馒头”活动,把蒸笼改造成店里的创意灯具,还设计了圆滚滚的馒头玩偶和文创贴纸。没想到,这股新鲜劲一下子吸引了游客,兜内咖啡店营业额翻了三四番,大黄馒头也跟着火了。
黄锟鹏“乘胜追击”,将馒头口味从原本的3种拓展到十几种,很快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他还拍起短视频,记录“返乡青年开馒头店的日常”,最高的一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次。如今,大黄馒头日均销量超1万个,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生意火了,乡亲们也跟着增收。在乡政府协调下,黄锟鹏租下村里闲置农房,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生产车间,带动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8月,馒头教室正式开课,温州小伙陈乡跃成了教学师傅,江苏烘焙店老板孙思专程来学艺。“后续要给低收入、残疾乡亲免费培训,让大家一起赚钱。”黄锟鹏说。
为让“金馒头”产业走得更远,当地整合8个村成立党建联建片区,把优质商户拧成“共富工坊集群”。“兴乡人才联盟”请来面点专家、电商达人传经送宝,“发酵者联盟”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强村公司更是牵手企业推进规模化生产。
如今,屿头乡已有15家馒头相关店铺和工坊,年产值超2000万元,带动近200名农户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
“要让咖啡和馒头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屿头乡党委书记李啸鹏说,接下来他们还要探索“咖啡+民宿”“咖啡+文旅”模式,让青年创业活力、生态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王俊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