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9月25日报道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成都新型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稳居全国前十。
9月24日,《天府工匠》大型技能挑战融媒体节目第四季聚焦新材料产业专场走进成都彭州双湖科技园,开启一场工匠技艺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探索对话。
新材料“五花八门”惊艳亮相
看工匠们化腐朽为神奇
本场录制的舞台化身为一座新材料科技的“展示场”,四道精心设计的闯关挑战依次拉开序幕。其中不乏成都新材料产业的最新成果惊艳亮相,还有成都工匠们智慧与技艺的巅峰对决。
在成都虹润制漆有限公司的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突出贡献人物、“彭州工匠”杨飞的手中,涂料不再是冰冷的覆盖物,而是能在水流冲击下“我自岿然不动”的智能皮肤。在名为《水淬丹青》的挑战中,他需在三十分钟内与时间赛跑,调制出指定色彩并完成喷漆涂装。随后,水枪激流成为最严苛的考官,高科技涂料需要以高压水枪“冲水不侵”的完美铠甲,交出了一份不起皱、不变形、不脱落的高分答卷。更令人惊喜的是,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龚冰清女士将艺术灵感注入其中,让工业产品完成从“耐用”到“耐看”的美学飞跃。
在《热力引爆》的挑战中,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朱焱麟与吴蝶两位博士,需利用自主研发的液态金属穿越复杂的路径,完成指定导热路径的填充。随后通过高效的热量传递,把热源为300度的热量传到机关处,在1分钟内熔断机关,触发火山爆发。除了研发神奇新材料“液态金属”外,朱焱麟牵头构建的合金材料数据库与智能设计平台,承担了全国多个重大研发项目,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9项。
专场录制赋能产业发展
《天府工匠》持续助力高质量建设
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梅楸烨,带着碲化镉发电玻璃登上“天府工匠”第四季的舞台,参与挑战《点亮未来》。梅楸烨参与开发了5N碲化镉材料、红外窗口材料等高端产品,与团队一起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展现了我国在高纯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侯廷红博士迎来的挑战项目叫《破“锯”重圆》,侯廷红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四川省劳动模范,成都工匠,从事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修复技术研究。这次他面对的挑战是让一把缺损的圆锯“复活”,他将用耐高温新材料为这把残缺锯片注入新的“筋骨”,并最终用其在坚硬石材上刻出“天府工匠”四字。
本次《天府工匠》第四季新材料产业专场录制,不仅展示了成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工匠精神,更为成都培育更多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展望未来,《天府工匠》将继续深入产业一线,挖掘更多工匠故事,展现成都职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征程中的具体实践,为成都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