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崔瑶
“现在在我们长虹城市会客厅一楼,已经部署了4台机器人,可以承担导览与服务功能。”9月25日,“投资绵阳· AI 向新”绵阳科技城新区人工智能专场活动在长虹技术中心举行,长虹相关负责人受邀参与活动,并在现场向百余名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家代表介绍了由长虹牵头筹建的“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最新建设运营情况。
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
与此同时,就在距离长虹技术中心不远的长虹城市会客厅内,一批机器人“学员”正在进行着相关训练。作为“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的“根据地”,这里是集研发创新、训练验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肩负着推动四川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的使命。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面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多模态采集门槛高、场景泛化能力不足等核心痛点。”长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当前,具身智能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相当于给机器人打造了一所“学校”,通过模拟构建丰富的物理环境、实现深度交互与海量数据采集,加速机器人自我学习、算法迭代与能力升级,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助推机器人在多领域深度应用。
机器人“学员”正在接受训练
作为西部首个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该训练场由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筹建与运营,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及相关业务部门,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
“我们采用‘1+2+N’的模式进行建设,即一个创新中心聚焦核心部件与算法研发,两个场景训练基地积累操作数据,N个应用场景覆盖先进制造、应急救援、社会民生等五大领域。”据介绍,该训练场1:1复刻了长虹、富临精工等本地龙头企业的工业生产线部分岗位,以及家庭环境等真实场景,规模化采集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高质量数据,旨在破解机器人真实训练场景稀缺、高质量数据集匮乏、极端环境验证体系缺失等难题。
机器人“学员”正在接受训练
最近,长虹城市会客厅里已经迎来了天轶2.0轮臂式机器人、乐聚夸父机器人、智元足式人形机器人等首批8款、10余个机器人“学员”,在这里,它们将重点聚焦扫码贴标、SMT配料、物料搬运、穿线自动化、柔性零件自动化装配等场景进行上岗测试,为后续规模化落地积累关键数据与实践经验。
按照规划,今年,该训练场将完成体系搭建;2026年,将实现企业集聚15家以上,力争全年提供机器人研发、测试、训练等服务500次以上,建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2027年,企业集聚规模将突破30家,在机器人相关领域转化应用新技术30个以上、推出新产品10台(套)以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并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如今,这所“机器人学校”正通过数据驱动、场景验证和生态协同,加速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作为牵头产业方,长虹将积极推动机器人商业化场景落地,打造端到端商业化数据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与硬件评价体系。同时,将不断深化技术协作,做好供需资源对接。在产业孵化方面,通过建设“一站式”创投平台,构建完备的人才圈与具身智能生态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